第22次江西,一路阴雨一路趣:宜黄县二都镇白槎村(续)
标签:
江西抚州宜黄二都镇白槎村禾杠舞和宜黄腔村卫生健康服务室健康 |
分类: 行万里路 |








宜黄腔《牡丹亭》演唱。明末清初宜黄戏开始专唱“宜黄腔”,“宜黄腔”因此成为古老宜黄戏主唱腔的代名词,因产于宜黄而得名。明末清初,“宜黄腔”由在南方流传的甘肃“西秦腔二犯”演变而成。清末以后,“宜黄腔”又吸收了其他乱弹的声腔和剧目,成为由多种声腔综合而成的宜黄戏剧种。主要流行于我省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地,远及赣东北、赣南和闽西一带。宜黄由此成为当时赣东一带戏曲活动的中心,被誉为“戏乡”。“宜黄腔”的原始曲调是用唢呐和笛子伴奏的,其中用唢呐的曲子俗名“二犯”,用笛子的曲调叫“吹腔”。到了清乾隆年间,“宜黄腔”废除了唢呐和笛子,改以胡琴为主奏乐器,并将“二犯”、“吹腔”两种曲调统一起来,形成了广为流传的“胡琴腔”,又名“二黄腔”。“宜黄腔”经玉山传至安徽安庆,由徽剧名艺人传唱,乾隆末年唱红了京城。故“宜黄腔”也被称为现在京剧“二黄腔”的始祖。宜黄戏与中国古老四大声腔中的弋阳腔、海盐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可说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发展和丰富中国戏曲,尤其是京剧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给我们介绍的女士是县文化馆馆长邓华,她是宜黄戏老艺人邓毅的女儿,出生于1969年,1987年抚州市文艺学校毕业分至宜黄剧团,学演宜黄戏。拜父亲和另一老艺人吴拙龄等为师。1989年底宜黄剧团解散,邓华调入文化馆工作。她热心宜黄戏,为了不使“宜黄戏”失传,她克服种种困难,在县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下,争取了专款,招考学员开展培训,组织业余剧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