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城怀旧473:55年后的再见

(2023-03-29 10:55:23)
标签:

55年后的再见

老友重逢

杂谈

分类: 思一心事
我们55年没有见面了,这次再见的那个hug后,她说“你怎么越长越像你妈妈了”,我说“你没变”,还是干练的飒样。

我们两家有着双重的关系,爸爸18岁时从老家到上海沪漂,参加党的外围社会科学讲习所的活动,她的爸爸是讲习所的负责人,可谓“导师”;四年后两个后来的妈妈与另一位阿姨作为上海之江大学的同窗,又携手去到位于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新四军江淮大学,她们是第一批学员,称她的爸爸“梅先生”。

她是爸爸妈妈五个孩子中最小的,唯一的女儿,我是三个孩子中最小的,唯一的女儿。1965年我们迁居北京后,不时会到她家串门,个子颇高的她依然坐在爸爸腿上。

1968年,一阵热闹之后,她来找我说能不能一起去插队,我至今还记得她骑着辆进口跑车的英姿,可是我那时正图谋躲开大拨的东北内蒙方向而去投奔我习惯的南方可以吃米饭的地方,自然没有办法答应。

后来我们就没有再见过,我插队、当兵、上学、回京、留学,做研究、搞行政,她不知在经过什么过程后去了美国,如今也是跨国公司的高管,我们间或会通过不同渠道得到一点彼此的消息,也曾有她在美国的电话,却一直没有顾上联系。这次纯属偶遇,微信朋友圈真是神通广大法力无边。

谈起往事,她说到爸爸重获自由后也曾自己悄悄回到潮州老家看看,说到她带女儿回去时的亲切、放松、惬意;更神奇的,她的在美国生长的女儿曾奇迹地在798看到过往那一带的“保密厂”的宣传画,她居然奇迹地认出是她的从未谋面的外婆(曾是那边714厂的厂长和后来的总厂负责人)。我们谈到她老家潮州的家族、故居和当地大学我的朋友在“走动的文学课堂”讲授包括她爸爸的出身潮汕的左翼文化人,谈到在江苏的江淮大学纪念馆和他们正在筹划的纪录片。

当然还有很多,分手时我们说要多联系。我们约定一起去潮州、苏北看看,不是青春作伴而是老来作伴“好还乡”。

潮州的朋友发来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张合影,不是太清楚,但还是令我感到分外亲切而真实。也在网上查了查,看来晚年主要“侍奉”(她的话)照顾父母的还是她,也知道了一些过往的历史,例如,她的爸爸也是之江大学的,他们的梅园新村岁月、延安岁月、西柏坡岁月、还提到我们妈妈辈共同的熟人“秦上校”。

京城怀旧473:55年后的再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