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最后一个周六的前一晚,确认了周六的好天气后,我们三位中、老伙伴临时起意决定去贝家花园看看。那是我一直抱有好奇的地方,但公交实在有点不方便。这次我们几位就来了“非必要”跨区流动。
那真是个大好的天,愉悦中想起了“早霞行千里”的话。
去稻香村采购点干粮,没想到成了“遥购”了。
到了地方,这个地方曾经是海淀区文物后来又是北京市文物,2021年3月被北京市文物局确定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转了一圈后,感觉到还是有很大拓展和改善空间。这里曾经的主人贝熙业是为抗日战争做过工作的,2014年3月27日,国家领导人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也提到了他的名字:“我们不会忘记,无数法国友人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战期间,他们中有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表现了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业。”他在法国访问期间接见了贝熙业之子让·路易·贝熙业。
但花园里还是仅有门户紧闭里面空空的老屋、室外风吹日晒的资料展示,还有一些曾经的商业运作痕迹。因此我很好奇地问了它的隶属关系,回答说既不是文物、也不是文旅、也不是园林,既不是海淀区也不是苏家坨乡或北安河村。最后在网上查到,解放后贝家花园从私有财产成为了国有财产,这里先是某个国家部门的地震或气象观测站,后来是“外贸中等专业学校”,再后来作了某部委的“207所”,再后来归了航天部二院,在2000年时被确定为区级文保单位。2012年6月11日,北京市文物局古代建筑研究所的梁同志带领建筑队来到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天剑学院北安河校区,立“贝家花园”的文物保护标志碑,经过文物局和二院、天剑学院的相关领导协商,最后确定将碑立在A1大会议室对面的小树林里。该标志碑的碑体及碑座都是花岗岩的,碑座上镶嵌汉白玉的题字,总体长度为1.5米,高1.5米,宽0.5米,重1.7吨,我们没有看到,还有一些东西我们好像也漏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