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怀旧362:东不压桥、澄清下闸、春风画院

标签:
京城怀旧东不压桥澄清中闸通惠河玉河道玉河遗址杂谈 |
分类: 思一心事 |
走又有发现。到地安门东大街,向北穿过马路,本打算乘公交回家,却又有发现!一个春风画院的招牌引起了注意。

进入胡同,是东不压桥胡同。东不压桥胡同北起帽儿胡同,南至地安门东大街,东与雨儿胡同、福祥胡同相通,西与拐捧胡同相通。东不压桥胡同,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布粮桥,桥在胡同东南端。据传此地曾为交易布匹、粮食的集市,故胡同以桥得名。旧时,什刹海之水经此桥流入皇城内玉河,泄入护城河。1955年,将河道改为暗沟,东不压桥亦被拆除,但留下桥拱,埋入地下。1998年修平安大道,重新挖掘出来,不久又回埋。所以叫东不压桥与皇城及北海后门的西压桥有关。西压桥那里的皇城城墙从桥上而过,故曰“压”。东不压桥胡同,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称马尾胡同。所以称“马尾”或“马尾巴”,均是取其形状弯曲而谓之。民国三十六年(1947)此巷又改称东不压桥东胡同。具体的起始是,从今帽儿胡同西口,至今东不压桥胡同南口。因位于东不压桥之东,故称东不压桥“东”胡同,特加“东”。其西为河道,再西为河道的西侧,称“河沿”。1965年将河沿、口袋胡同并入,称今名。东不压桥一带的皇城与桥留有一段距离,故曰“不压”。两桥东西相对,故一曰“东”,一曰“西”。东不压桥胡同原称马尾巴斜街,是一条沿水道而形成的斜巷。
2006年东城区开始对玉河河道进行挖掘、保护以及开发,当时在地下2-3米的地方挖掘出了玉河的古河道。在修复挖掘的同时,这座修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东不压桥也重见天日。当时发现东不压桥的位置距离地面1米,位于两岸的桥基是有城砖砌成的,桥的拱券也早已不见。东不压桥西岸的桥基上还有50余块花岗岩条石,挨着东不压桥的一些其他建筑比如古玉河庵的旗杆石、嘉庆十三年重修玉河庵的石碑。如今在玉河与平安大街交接的地方,连古玉河庵都可以看到。

春风画院小门向东在胡同里。

竟然有如此重要的文物!




好像是个背景强大的机构。

北京市民政局2016年6月30日正式审批成立的非公募基金。基金会采用“灯火”的名称,旨在让公益成为一盏灯火,引领大众行为,塑造道德榜样,促进和谐社区的构建。
业务范围包括:扶危济困,扶老助残,资助社区文化活动,奖励优秀医务工作者。








澄清中闸!据资料,早在金代时,白莲潭(金代积水潭曾名白莲潭)的东南侧就设有水闸,用来节制水流以灌溉农田,这可能就是古代什刹海最早的水闸。到元代开发积水潭时,为给通惠河提供漕运用水,元朝在原金代白莲潭东闸处重新修建了一座水闸和桥,即后来的澄清上闸和万宁桥,同时为节制水流保证玉河航运船只的通行,又在澄清闸下游设置了两座新闸。这三座闸自上而下分别名为,澄清上闸、澄清中闸和澄清下闸。澄清中闸曾经是漕船行至运河终点码头什刹海的必经之路,为通惠河北段河道上的重要水工设施。随着明皇城墙外扩,玉河故道失去行船功能,澄清中闸被废弃不用,现仅存闸口遗迹。





后一篇:京城怀旧363:东雍文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