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曾经沧海-灵魂相遇
曾经沧海-灵魂相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25,296
  • 关注人气:56,7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2020-11-09 08:44:41)
标签:

旅行

蒙城博物馆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行万里路
在离开蒙城之前,我们挤出一点时间看了看蒙城博物馆。现在很多县市也在争相修建博物馆、剧院、体育场馆,不过博物馆藏品少,演出赛事也有限。蒙城虽然历史悠久,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毕竟年代太过久远 ,遗存就较有限。

蒙城博物馆造型取自青铜礼器方樽和汉阙,建筑面积12000平方,分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建筑高度23.6米。博物馆于201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2017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现有藏品4000件/套、珍贵文物110件/套,展陈主要分为《“原始第一村”——尉迟寺遗址》、《古蒙神韵》、《楹联之乡》三大版块。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高20米、宽9米的锻铜浮雕,浓缩了蒙城县五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尉迟寺遗址、庄周梦蝶、万佛塔、楹联等一个个文化符号。在浮雕上部中央,有一串神秘的符号,上面有角,下面有细长的尾巴,类似先人的图腾,据说,那是蒙城‘蒙’字的由来。 浮雕上是鸟篆体的“蒙”,取自出土于邻近的临泉、颍上二县楚兵器上的铭文,这种龙头凤尾的鸟篆体写法,据考证在战国时期仅流行于皖北一代。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尉迟寺遗址位于蒙城县许疃镇毕集村,上世纪80年代前是个崮堆,崮堆上曾建有一座纪念唐代大将尉迟敬德的寺庙,故称尉迟寺。

1985年蒙城县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1989年秋季,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开始试发掘,经过1989-1995年和2001-2003年两阶段先后13次考古发掘,共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红烧土房址14排73间,墓葬300余座以及大量的灰坑、祭祀坑等遗迹,出土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珍贵文物近万件。尉迟寺遗址在199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尉迟寺遗址考古资料,不但填补了大汶口文化无完整聚落遗址的空白,还确立了大汶口文化一个新的地方类型——尉迟寺类型。尉迟寺遗址由此被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博物馆用整个二楼,基本还原了遗址挖掘后的场景。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鸟形神器”是尉迟寺遗址出土的最特殊的器物,通高59.5厘米,中部直径22厘米,底径14.4厘米。器物匀称、端庄、稳重,主体造型的象形鸟形体和附加造型的抽象鸟冠饰合为一体,整个器物具有一种神秘感。据介绍,它可能反映了大汶口人的鸟图腾崇拜现象,或者是一件权力象征物,为氏族的首领所拥有,在重大的场合出现,供氏族成员膜拜。 “鸟形神器”的出土对于研究当时的图腾和祭祀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尉迟寺遗址继“鸟形神器”出土以后又一件带有神秘色彩的陶器。2003年11月出土于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龙山文化的房基中。共出土7件,器物造型一致。该器物通高42厘米,口径12厘米、足长18厘米。为夹砂红陶,圆唇,长颈,球形腹,腹中部饰三个等距离镂孔,圜底部位附加七个锥形长足,腹部饰竖向细绳纹。从器物形状特征分析,七足镂孔器并非一种日常生活的实用器具,虽然7个锥形足的长度大致相等,但由于附加在圜底部位,足的长度高低有错,可见不是一件平地放置的器物,应该与宗教有一定关系。七足镂孔器究竟如何摆放和在什么样的场合下使用,7个高低有错的锥状足和3个间距相等的镂孔究竟寓意着什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界首窑的作品还真的不错!界首窑是处在安徽淮北地区的一个古拙民间地方小窑,[[中国名胜词典]]中所指颖河南岸的"十三"古瓷窑实际上即是界首群窑。"晨见金鸡暮遇金牛"的民间传说,更说明当地陶器制作和刻画的传神与逼真。

根据网上资料, 界首窑是一种色釉陶,与唐代唐三彩有一脉相承的关系。1999年在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的考古发掘中,在唐代地层就出土有界首窑产的彩陶标本,出土资料表明,可以肯定界首窯始烧于唐代。界首窑产品均以民间实用器皿为主,其胎为红色粘土构成,彩釉分为红、绿、褐、黄等色,在色彩上几乎和唐三彩一致,显然该窑在色彩上秉承了唐三彩的遗风。唐以后中断几个世纪后,于明中期界首彩陶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此时的界首彩陶除色调保持原始状态外,又多了许多刻画的图案装饰。界首彩陶的装饰图案常见的有古装戏曲人物、花草和刀马人,图案充分吸取了中国北方剪纸和木版年画的装饰风格,所刻图案画面清晰、饱满。古拙朴实的造型,风格粗犷的纹饰,都完美地体现了该窑保留着千年的民间艺术的遗风与神韵,因此,界首彩陶无论是在造型与装饰艺术上都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文化色彩。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亳州行:蒙城博物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