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的西安:西北大学太白校区

标签:
旅行西安西北大学太白校区西北联合大学教育 |
分类: 行万里路 |
第五次到西安,第六次到陕西。


“原碑初成即镶嵌于礼堂墙中激励东大学生发奋苦读抗日救国,西安事变后,原碑被毁, 然原碑墨泽珍藏于长安刻石名匠白君廷锡家。1969年,白氏远亲外孙蓝田胡君建章转藏保留至今,宝鸡市博物馆长胡君智生慷慨提供碑文,墨稿遂重见天日。”

碑阴镌刻由时任东北大学秘书长的王卓然1936年撰写的东北大学校史。




















地质学系门前陈列很丰富。














鲁迅1924年曾到西北大学演讲。




之前还不知道侯外庐曾于1950-1958年间担任西北大学校长,网上的有关资料不少,其中《光明日报》记者评论说:“侯外庐先生出长西北大学,不仅给西北大学师生员工带来欢欣,就是整个西北的人民,也会为西北最高学府领导得人而高兴。”还有详细的记述:侯外庐于1950年7月13日由北京来到西北大学。当天下午4时,暑期留校师生900余人在礼堂举行盛大欢迎会。礼堂座无虚席,走廊和窗外都挤满同学,还有许多同学坐在主席台地板上,《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此起彼伏。由于侯先生崇高的声望,广大师生早已企盼观瞻侯先生的风采。当岳恒教务长引导侯先生进入会场时,师生全体起立,掌声雷动,侯先生频频挥手致意。此时的侯先生刚刚47岁,已是海内外知名的历史学家。他身材高大,手执折扇,身穿米黄色杭纺绸衫,操一口浓重的山西乡音说:我曾在北平大学和北师大上学,1932年至1933年又在这两所大学任教,因为宣传抗日,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当时称为“许(德珩)侯(外庐)马(哲民)事件”,两校师生对我极力营救,所以我对西北大学有特殊的感情。现在,我来西北大学工作,能和老师同学们共同生活,非常高兴。青年同学热情活泼,和同学们生活在一起,我也年轻了。
















对西安还是去的少,因此总还是“不知如何言说”。这次机会当然不会错过。事先做了点功课也定了点计划,“密”中有疏,偏偏忘了查天气,已经是8月底,以为北京已经凉快,西安总不会太热。结果逗留的那两天都是35度的高温。
一早去看了西北大学,老朋友夫妇热心陪伴、专业指引,不亦乐乎!
每到一地,喜欢看有点历史的大学,因为在那里看到历史、人物、建筑等等,也不会很人工、很商业、很做作。西北大学是有历史的,而且管理很是有序。
西北大学(Northwest
University)始建于1902年,由清末光绪皇帝御笔朱批设立 ,是国家教育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大学,是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高等学府。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最初定名为“关中大学”,1912年10月改今名。其前身为创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关中大学堂,以及陕西法政学堂、陕西农业学堂、陕西实业学堂、三秦公学等校。资料显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陕西已拨库银二万两兴建关中(陕西)大学堂,首批录取的40名学生于1902年3月25日开学上课。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成立了以张凤翙为会长的西北大学创设会,并推原陕西法政学堂校长钱鸿钧为校长,积极筹建西北大学。在1912至1915年间,还向日本送出两批留学生。教师组成除有数名前清举人外,多系留日归国学生。西北大学还设有出版部,创办了学术刊物—《学丛》。西北大学研究人员此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四川省图书馆发现西北大学于1913年创办的《学丛月刊》,早于《清华学报》、《复旦》、《北京大学月刊》等学报,仅晚于东吴大学的《学桴》月刊而成为全国最早的综合大学学报之一。1914年6月,袁世凯干预造成陕西政局动乱,学校人事等也发生变化,西北大学随之日渐衰落,被宣布撤销,改为公立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今西安市第二十中西北大学址)。
1923年,陕西省省长、军阀刘镇华顺应时势,重建西北大学。傅铜、李仪祉相继任校长。在西安讲学的康有为为西北大学书写了校牌。校址选在1912年创建时的原址——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今西安市二十中学),又将市内东大街省教育厅(原陕西日报社旧址)增为预科新校舍。1937年西迁来陕的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
1937年底,根据教育部指令迁往陕南。1938年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复称国立西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为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1945年9月,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李约瑟第一次访问西北大学,作了题为《科学与民主主义》的学术报告,并向图书馆赠送了数百册英文书刊。1941年底,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到校作了有关书法的学术演讲。
1950年复名西北大学。1958年改隶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截至2018年3月,学校太白、桃园、长安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360余亩;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3000余人,研究生7500余人,留学生1000余人。
西北大学校训为“公诚勤朴”,诞生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词典编纂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黎锦熙教授曾撰文阐述了“公诚勤朴”的含义:“公诚勤朴”校风养成,盖与西北固有优良之民性风习相应:“公”以去私,用绝党争;“诚”者天地之道也,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此足以去弱,弱源于虚,诚则实亦;夫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此足以去贫,非仅治学修业宜尔也;勤以开源,朴以节流,然朴之意又不止此,乃巧诈之反也。
岳劼恒(1902-1961),又名陋吾、鲁吾,物理学家、教育家。毕生从事络合物光学研究和物理学教学工作。1902年11月29日出生于陕西省长安县(今西安市)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从小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学习,喜爱语文、算术、理化等课程。1918年就学于西安第三中学,学习成绩优异,尤以算术、理化、英语等课程的学习成绩最佳,连续八个学期均为全校第一名。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受李子洲、魏野畴等进步同学的影响,参加了陕西旅京学生组织的政治性团体--共进社,接受了进步思想,积极参加各项进步学生活动。1926年,共进社被奉派军阀摧残解散,他也因此遭到缉捕,后躲入天津日租界才幸免于难。当时他深感政治黑暗,思想苦闷。由于他父亲的劝诫,他放弃了政治活动,相信科学救国,走上了研究学术的道路,在北京大学继续学习。1928年,在北京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到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32年获得硕士学位。以后又在巴黎大学物理研究所工作4年,准备博士论文,1936年获得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1936年回国后,先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兼任中法大学教授。1937年日军入侵华北,他坚决不为日伪政权服务,辞职返回陕西。1937年10月到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更名为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7月又改名为国立西北大学)担任物理系教授。1941年8月担任西北大学物理系主任,1947年10月任西北大学教务长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在这段时间,岳劼恒为保护和发展西北大学做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岳劼恒继续在西北大学任教,先后担任物理系主任、教务长、校务委员会代主任委员、副校长等职务,为西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出毕生精力。同时,他还先后担任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从1950年起,他被推选为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西安分会主席、中国物理学会西安分会理事长等职务。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后,他被选为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物理学会理事长。1961年5月24日,他在西北大学校务工作扩大会议上发言时,突然脑溢血猝发,经全力抢救无效而逝世。
大礼堂是张学良兴建的。据说,现在西北大学校园是东北大学工学院旧址:1935年,张学良出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1936年,东北大学工学院落户西安。现立于礼堂前的“东北大学校舍奠基纪念碑文系张学良将军手书”。西安事变后东北大学被取缔。1945年,西北联合大学从陕南迁回西安后于8月14日呈请国民政府教育部筹建校舍,9月21日,获批使用东北大学工学院旧址。


“原碑初成即镶嵌于礼堂墙中激励东大学生发奋苦读抗日救国,西安事变后,原碑被毁, 然原碑墨泽珍藏于长安刻石名匠白君廷锡家。1969年,白氏远亲外孙蓝田胡君建章转藏保留至今,宝鸡市博物馆长胡君智生慷慨提供碑文,墨稿遂重见天日。”

碑阴镌刻由时任东北大学秘书长的王卓然1936年撰写的东北大学校史。




















地质学系门前陈列很丰富。










杨钟健对我来说不是完全生疏,但还是有必要复习一下:杨钟健(1897 06.01 - 1979 01.15),字克强,陕西华州(今渭南市华州区)人 ,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23年(民国十二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7年(民国十六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6年4月,杨钟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杨钟健一生从事古脊椎动物学和中、新生代地层研究,成就卓著,生前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著作达674篇(种),他的科学著作,以古生物学内容为主,涉及地层学、地史学、气象学、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等学科。他的许多工作是中国初创性的,具有启蒙和奠基性的意义。





鲁迅1924年曾到西北大学演讲。




之前还不知道侯外庐曾于1950-1958年间担任西北大学校长,网上的有关资料不少,其中《光明日报》记者评论说:“侯外庐先生出长西北大学,不仅给西北大学师生员工带来欢欣,就是整个西北的人民,也会为西北最高学府领导得人而高兴。”还有详细的记述:
















前一篇:犒赏舌头(617):又到加藤屋
后一篇:第五次的西安:西北大学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