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怀旧(169):北大妇儿医院、北大人民医院白塔寺院区
(2018-07-09 07:25:16)
标签:
京城怀旧北大妇儿医院北大人民医院白塔寺院佛教居士林西四丁字街 |
分类: 思一心事 |
1912年10月26日,北京医科专门学校(北京医科大学前身)正式成立。
1914年12月30日,民国教育部批准北京医科专门学校设立附设诊察所。
1915年2月15日,诊察所正式创建并于当日正式开诊。
1923年9月,随学校易名为北京医科大学校附设诊察所。
1927年4月,诊察所改建为北京医科大学校附属医院。
1927年8月,北京医科大学校与其他8校合,易名为京师大学堂医科,附属医院随之更名。
1928年6月,京师大学堂改组为北平大学,医科改称医学院,医院遂称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京城百姓惯称“平大医院”。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北平大学等迁至西安,组成西北临时联合大学,医学院改称临大医学院,大批医务人员随迁。
1938年3月,平大医院重新开院。
1946年,医学院合并于北京大学,医院随之易名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北大医院从此得名。
1952年,北京医学院独立建制,医院随之更名为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
1958年,改称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985年,医院随学校易名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1987年,医科大学撤销医疗系建制,遂设该院为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1991年6月,医院设立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妇儿医院。
1993年,分别被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审定为三级甲等医院和爱婴医院。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北京大学,医院随之更名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大厅。
不大的院区有两座雕塑,在我常去的医院不是太多见。
灯柱上也有院训“厚 德 尚 道”。
这个老房子引起我的兴趣,趋前一看,还真是一个北京市重点文物“水准原点”。
北京水准原点建在一栋花岗岩砌筑的房内,平面呈正方形,为4.5米×4.5米的单层建筑,正面朝南,入口设在北面,高4.58米。正面由两根花岗岩石柱支撑三角山花组成的门头,下置“水准原点”石刻匾额及观察窗。匾额的上下款记述1952年由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测绘局重修及装嵌水晶表尺的经过。最下面的观察窗平时用铁窗门锁定,铁窗门内为水准原点的水晶表尺。窗外台阶地面上东西两侧有两个椭圆形半圆石包,作为东、西参考点,供测量使用。水准原点在房子中央,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组成,地上又分为3部分。上面为长方形花岗岩台石1块,台石南侧面正对观察窗,上面镶嵌水晶石,“0”分划在中间,上下各注记8厘米16个分划。长台石之下为八边形花岗岩石承台1块。接近地面部分为混凝土圆柱体基座,与地下基础相连,起支撑作用。地下基础部分从地面向下10.5米,是混凝土浇灌的圆柱体,周围衬砌砖和砂石。最下层为混凝土盘石1块,起承台作用。整个地下基础重40吨。
“水准点”,是指用一个地区海拔高度的基准点,所有地形图,建筑物、地下构筑物、管网以及各等高程控制点,都以此为基准。通俗点说,就是盖房子、挖沟、修路等等,需要有一个高度参考,都以这个点为准。这个点不能因为修路、挖沟等改变。而“水准原点”则是某一地区计算水准点最原始的基准点。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地区所有的水准点还要有一个基准,这就是水准原点。府右街这个就是当时北京的两个水准原点之一(另一个在正阳门城门洞里)。水准原点要求更稳定、更牢固,所以用了混凝土和花岗岩,地下基础深达10多米。
北大医院在构建机构文化中也发挥了它的作用,百年宣传片的名字就是“厚德尚道,水准原点” 。
老照片。
等车时去府右街拍了自忠小学。
由于出了事故,公共汽车在近在咫尺的地方被阻,不得已步行。途中进过了这所佛教居士林。
第一次发现位于西安门大街129号的佛教居士林,是在家佛教弟子学修佛法的公共场所。北京佛教居士林原名华北居士林,始建于公元1926年,1958年被占用,作为家属宿舍,现存的建筑都是1994年后重建的,2001年8月8日,举行修复竣工暨佛像开光双庆盛典。
终于走到人民医院白塔寺院区,内部人说的“老院”。曾经到口腔科就诊,那时没有注意它的老建筑。
这张老照片很难与现在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