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怀旧115:原中法大学
(2015-05-25 07:55:01)
标签:
京城怀旧中法大学旧址东黄城根北街蔡元培旅法勤工俭学 |
分类: 思一心事 |
到原中法大学怀旧是个惊喜,是在找用餐地点时才知道有这样一个场所。而它的敞开也让我们尽情地领教了其中的丰富和优美。
走出一点距离,是绿树鲜花中的灰色建筑。
南侧是中西结合式建筑。是教学主楼,以西式体量和中式细部手法结合的近代折衷式建筑。
中法大学校部改建及教学主楼新建的时间约为1930年代初,主要设计者是时任中法大学法文系主任的汪申伯。他曾留学法国,同时还担任北平市工务局局长。
原中法大学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城区东皇城根北街。是利用中国付给法国的庚子赔款中的培训费以及两项基金的利息、学生学费和社会捐款等筹建起来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前身为蔡元培发起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会创办的法文预备学校,周恩来、邓小平等旅法勤工俭学的学生都曾在这里学习法文。最早校址在西山碧云寺。1925年文科移至今址,它与法国里昂的中法大学是姊妹学校,后者曾是近千名中国旅法勤工俭学学生的求学地。
延伸阅读:
保定探古: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育德中学旧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066200102ersj.html
更详细一点的沿革和历史是:李石曾、张静江等人1918年在西山碧云寺设立生物研究所,又设立天然疗养院。1920年在西山碧云寺把原有的法文预备学校,扩充为文、理两科,改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由此中法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1921年在里昂成立里昂中法大学。同年,在比利时设立晓露槐工业专修馆。1924年在北京阜成门外成立孔德学校。
中法大学的首任校长为蔡元培(从1920年到1930年),其间先后由李石曾、李书华、李麟玉任代校长。李麟玉是1928年出任代校长的,从1931年担任校长,一直到1950年中法大学终止运转。
1925年文科迁至东黄城根北街,改称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理科改称中法大学居礼学院,生物研究所改称中法大学陆莫克学院。1929年,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成立。1930年3月被勒令停办各学院的预科。1931年成立中法大学镭学研究所。同年服尔德学院改称中法大学文学院,居礼学院改称中法大学理学院,陆莫克学院改称中法大学社会科学院。1934年位于阜成门外的社会科学院并入东黄城根北街的文学院。东黄城根北街同时也为中法大学校部的所在地。
1932年,在北京成立药物研究所。1933年,成立理工调查所。1935年秋,成立化学工厂、扩充铁工厂、扩充温泉疗养院。抗战后,1938年夏被当局勒令停办。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法大学分别在北平、昆明招生。1946文、理、医三院各系在北平复课。
建国后,中法大学改称“国立北京中法大学”,由李麟玉继续任校长。1950年夏,北京中法大学与华北大学工学院合并,校舍、房屋均并入华北大学工学院。原中法大学附属的各中、小学及温泉疗养院,西山农场及其它校产,交给北京市人民政府。1951年,华北大学工学院改名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10月,再次改名为现在的北京理工大学。
中法大学医学院则与北京大学医学院合并;文史系、法国文学系,并入北京大学文学院;经济系、生物系并入南开大学;数理化系的学生自己选择,或转入北京大学相应系继续学习,或转入华北大学工学院,改学工科。
原中法大学坐东朝西,校门为中式建筑,面阔五间,主楼为民国初年兴建的中西结合式3层楼房,礼堂及其它中式建筑保存完整。
资料说,院内有一长方柱形三面刻文立式石碑,上刻“中法大学文理哲三院一九三一年毕业纪念”及23人姓名。此外1990年施工时,在礼堂发现一方镶嵌于墙内的刻石,上刻《总理遗嘱》,长4米,高1.2米。我们都没有看到。网上找到一张
大楼及校门均保持了原样。
北侧是清朝末年理藩部旧址。理藩部的前身是理藩院。
原礼堂、图书馆。
据网上资料,自1960年代初开始中法大学校园被诸多单位占用。2012年3月26日,“艺术8”创意产业园区在东黄城根北街甲20号的原中法大学旧址亮相,该园区是中法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常年举办中法文化艺术展览,将原礼堂作为展厅。校部本来由北京光电研究所占用,但该所每年为修缮中法大学老建筑花费100多万元,不堪重负,遂和尚巴(北京)文化集团达成协议,将校部租给后者3年。校园的其他部分仍然由其他许多单位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