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走潮汕26:广济桥-湘桥春涨,广济楼-东楼观潮,都是八景

标签:
旅行闲走潮汕广济桥全国重点文物和八景汤姆逊 |
分类: 行万里路 |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初为浮桥,由浮船连结而成,初名康济桥。后自两岸向江心逐墩修筑,至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建成23墩。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潮州知府王源主持大桥重修,于桥上修筑楼阁12座,桥屋126间,并统一名称为广济桥;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知府谭伦增建一墩;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减船六只,形成目前“十八梭船廿四洲”风格。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时任知府张自谦再修,并铸鉎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洪水,东墩鉎牛坠入江中。故此有民谣道:“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桥全长约520米,现存古桥墩21座。“廿四楼台廿四样”是因兼作经商店铺,还有“一里长桥一里市”之说。
1958年当地政府对大桥做了全面的修理与加固。1990年国家文物局在潮州主持召开了“潮州广济桥修复论证会”,揭开了修复古桥之序幕。2001年7月潮州市政府向省文化厅和国家文物局上报《潮州广济桥维修方案》,12月获正式批复。2002年4月潮州市政府成立“潮州市维修广济桥委员会”,并聘请全国文物古建专家和海内外德高望重的潮籍乡亲为顾问,罗哲文、杨玉柱、吴庆洲以及李嘉诚、饶宗颐、陈伟南诸先生欣然接受聘请。2003年10月广济桥维修工程正式动工。2007年9月20日全面维修后的广济桥正式对游客开放。
还是犯了刨根问底的毛病,在网上找到了几张老照片,其中两张出自著名的汤姆逊之手。
广济门对面有一寺庙。






不过从个人感觉,这个桥还是过于繁复,缺乏美感、毫无韵味。我更喜欢的是杭州余杭的广济桥。






奇形怪状的楼,不知是否烂尾。




浮桥。


不远处有韩江大桥。




















刨根问底的毛病犯了,去网上找到老照片,有“摄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的“广济桥第一张照片”,据称是著名的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汤姆逊(1837-1921),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1862年开始亚洲之行,先在新加坡建立摄影室,并到马来西亚、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暹罗(今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等地拍照。
他1868年到香港,在皇后大道开设摄影室,拍摄人像和出售香港风景照片。1870年至1872年,他进入内地和台湾,游历了中国的多个省份,总行程5000多英里。1870年秋冬时节,他在游历北江、广州、澳门之后,从香港坐汽船抵汕头,然后坐木船来到潮州。在潮州,他至少拍摄了4幅照片:两幅广济桥,两幅凤凰塔。在拍摄广济桥时,遭到潮州市民的袭击。
潮州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迫成为通商口岸,百姓对此持抵抗态度。据汤姆逊说,英国人两次试图在潮州建立领事馆都没有成功,“狂暴的人们不断用石块袭击外国人”。当时,一位副领事是这里唯一的欧洲人,他对汤姆逊的遇袭毫不奇怪。汤姆逊曾在游记中这样描述遇袭的经过:“在潮州时,有一天天还没亮,我们就起床了,去河边拍照一座旧桥……在桥上有个集市,就在天要大亮时,装满农产品的苦力车长龙般地从四面八方涌来。这时我正好在我们小船停靠的岸边不远处拍照,一群人大喊着向我冲过来。在这一群人流中,我急忙把相机从三脚架上旋开,为了相机里那些未冲洗的胶片,我把器材夹在腋下,举起我的铁制三脚架,像端着枪一样对准向我逼近的敌人;同时背退到河边,爬上了船。”(《镜头前的旧中国———约翰·汤姆森游记》,下同)
在他的文字描述中,广济桥兼做经商店铺,“一里长桥一里市”。他拍的照片也显示,当时桥墩上都建有房屋,阁楼飘到桥墩外,用木杆支撑着,像吊脚楼。桥梁也封闭起来,像是廊桥。汤姆逊进一步写道:“潮州府大桥与福州的一座横跨闽江的大桥有些相似。它是一座石桥,有很多根桥墩,近似方形的桥孔可供船只从桥下通行……桥上还是小镇上的一处大集贸市场,在那里,我发现了一些商人的住所和店铺。他们在那里经商,也在那里睡觉。”“在每一个拱门上方,悬挂着两个薄木框;虔诚的房主在夜间将其放下,以阻止坏人企图进入他们的住所。不用说,这是一种普遍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这也是百年前的广东 “八怪”之一“桥上盖房子”。
汤姆逊留下的另一幅广济桥照片,似乎是摄于东岸,可以看到10个桥墩和潮州城东门城楼,可说是广济桥的全景了。
2004年修复前的广济桥。与那时相比,现在的确实匠气得过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