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新疆拍摄的获奖影片《追风筝的人》

(2014-11-06 06:03:26)
标签: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

马克·福斯特

电影资料馆

文化

分类: 读十卷书

有大约三个月没有去电影资料馆看过电影了。主要是这几个月那里上映的老是些惊悚暴力的片子。9月份到是很看了几部国产影片,观感也很有差异:《亲爱的》最好,《触不可及》最烂,《黄金时代》最难以言说。

 

10月里一个周四,在花费一天攒完讲稿,熬得灰头土脸筋疲力尽后,犹豫了片刻,我还是去了电影资料馆。吸引我的是阿富汗,那个我们永远不会涉足的神秘地方。之前看过的阿富汗影片《少女奥萨玛》(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06620010006e8.html)里那忧伤的音乐、凋敝的民生让我始终难以释怀。

 

《追风筝的人》是有小说原著的,那晚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微信,有几位微友呼应说他们正在读原著,并且一致地“感动”。原著作者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住美国加州。他“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除《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2003)外,他的作品还有《灿烂千阳》(A Thousand Splendid Suns,2007)、《群山回唱》(And the Mountains Echoed,2013)。作品在全球的销量超过4000万册,2006年还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

 

马克·福斯特将其改编成电影,2007年上映。它获奖无以计数,显要的有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2008

最佳原创配乐 (提名) Alberto Iglesias

金球奖(Golden Globe) 2008

最佳外语片 (提名)

最佳原创配乐 (提名) Alberto Iglesias

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2008

青年艺术家奖(Young Artist Award) 2008

 

故事围绕上世纪70年代生活在阿富汗的两个孩子--12岁的埃米尔,以及他家仆人的儿子哈桑。他们是形影不离的玩伴,都热衷风筝,他们一起赢得了斗风筝大赛。忠心耿耿的哈桑为追回风筝,被一群普什图族青少年欺凌。埃米尔眼见挚友被凶狠殴打,却没有挺身而出,负罪歉疚使他备受煎熬。为了摆脱这种感觉,他诬陷哈桑偷了手表,哈桑明知是莫须有仍委曲求全地承认,并随父亲离开。

 

苏军入侵,埃米尔随父亲逃亡,最后定居美国,成家立业,成了小有名气的作家。带着缠绕了自己一生的负罪感。

 

一个电话打破了埃米尔平静的生活,他从父亲的好友那里获知,哈桑原是他的同父异母弟弟,已经在颠沛流离中死去,哈桑的儿子被塔利班歹徒掳走。埃米尔赶回塔利班奴役下的家乡,历尽艰辛,救出了自己的侄子。

 

影片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埃米尔的父亲。他曾经拥有富足的生活崇高的声望,在苏军入侵后毅然逃亡巴基斯坦,途中苏军战士企图施暴,他挺身阻止;移居美国后,他放下身段,经营着一间加油站,支持儿子上大学,为他安排好了各般人生大事,最后因癌症而溘然失去。这是一个无论处于什么境遇都保持了尊严和风度的人。在离开阿富汗时,他将一捧祖国的泥土装进项链盒,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亲吻故国的泥土而后平静闭上双眼。

 

这部影片是在新疆拍摄的。那时还没有今天那么多的暴恐。 

 

在新疆拍摄的获奖影片《追风筝的人》

在新疆拍摄的获奖影片《追风筝的人》

在新疆拍摄的获奖影片《追风筝的人》

在新疆拍摄的获奖影片《追风筝的人》

 

 

在新疆拍摄的获奖影片《追风筝的人》



在新疆拍摄的获奖影片《追风筝的人》

在新疆拍摄的获奖影片《追风筝的人》

在新疆拍摄的获奖影片《追风筝的人》

在新疆拍摄的获奖影片《追风筝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