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探古:直隶总督署

标签:
旅行保定直隶总督署曾国藩李鸿章 |
分类: 行万里路 |
短短一个半小时里,就看了三个国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个省保,我觉得很有成就感。继续溜达,信步进了一个看着比较顺眼的小馆,歇脚是首要的,果腹是次要的。
接着去到了此行第四个国保(第三批)-直隶总督署。与古莲花池比较,直隶总督署更加秩序井然,整洁安静,感觉要好很多。
原为清代直隶省最高军政首脑的办公处所,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整的清代省级衙署。还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的说法。据说,直隶总督署是从一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直接被国家公布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的,事后才补办了申请手续,之后国家旅游局还开发了全国的衙署旅游路线产品,即北京故宫、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山西霍州州衙、河南内乡县衙。
“直隶”的意思就是直接隶属京师。清代承袭明制而继续推行行省制度,清初设置了直隶省,至光绪年间辖区涵盖了现今河北、北京、天津和山东、山西、河南、辽宁、内蒙古的一部分;同时明时临时性的军事官职“总督”在清代也逐渐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到乾隆年间,督抚制度日趋成熟,直隶总督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名列全国八督之首,所谓“八督之首、疆臣领袖”。
保定直隶总督署原建筑始于元代【至元年间(公元1264年~公元1294年)所建的“宣化堂”]。清雍正八年(1730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启用。整座直隶总督衙署东西宽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纵深约224m,占地三万余平米,其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进院落,配以左右厢房耳房,均为小式硬山建筑。东路的东花厅、外签押房等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清朝灭亡之后,这里先后为直隶督军署、直鲁豫巡阅使署、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共保定市委等机关所在地,也使得它的维护得以保障。
大旗杆是保定的标志,有“保定府有三宝:大旗杆、莲花池、大悲阁”之说(不过出租车司机告诉我的是现代版:铁球、酱菜、驴肉火烧)。大门外确实有两根高度可观的旗杆,我推测是复制的,也就没有注意,后来做了功课:两根大旗杆在明代洪武年间就存在了,明清年间为木质,高20余米,上刷红漆,成为保定署衙的标志;1920年曹锟(时为直鲁豫巡阅使)将旗杆拆毁,重建钢筋混凝土旗杆,高33.6米;1971年大旗杆因“妨碍交通”被拆毁;1994年保定市各界募捐资金,在原址按原样复建了两个大旗杆。现在的大旗杆不属于受保护的文物古迹。
《重建保定大旗杆碑记》,没能在网上找到文字。其中称保定为“燕地天府、冀北干城、京师门户、畿南孔道。”
这里说出处在于黄庭坚!与我之前记录过的【京山戒石铭碑-“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066200102e4qn.html】完全不同。
文官服装。
武官服装。
“清风肃政”,不能不赞叹带传统风格的汉语的力量!
“居官八约”值得今天践行。
进入东路。
有一个曾国藩的专题展。
他的几大“板斧”。清理狱讼-平反冤假错案。
“积狱太多是吏治败坏直接造成的,民间疾苦莫过于此。”
第二板斧:“整饬吏治刻不容缓”,“行政之要,首在得人”。
第三板斧:治水赈灾、整顿盐务。历朝历代对水资源的重视是一贯的!
第四板斧:办理天津教案。这个板斧是悲剧性的,本来被公认为“中兴名将”、
“旷代功臣”,“道德圣人”的曾国藩丢了官,还丧了命。他在家书中说:
“余即日前赴天津,查办殴毙洋人,焚毁教堂一案。外人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俱复难和解,将来构怨兴兵,恐致激成大变。余此行反覆筹思,殊无善策。余自咸丰三年募勇以来,即自誓效命疆场,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恐邂逅及难,而尔等诸事无所禀承,兹示一二,以备不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