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怀旧73:法源寺及其周围的会馆
(2014-02-02 09:23:06)
标签:
京城怀旧法源寺湖南会馆绍兴会馆谭嗣同故居 |
分类: 思一心事 |
琢磨好久,要去看法源寺【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066200102ef89.html京城怀旧66:辽安东门故址和菜市口的老胡同】。开年不久,在机关开完团拜会,就直接乘地铁4号线去了。从地铁过去路途不短,好在走走胡同,看看会馆,到也不无意趣;也感到南城的明显冷清。
虽是隆冬,却因天气晴好,让人心情不错。也有博友说“总还是肃杀与萧瑟更合这里的气息-悯忠的意味-泱泱背后浸透的是末帝、末将们的悲哀”-它的最初由来是为了祭奠死去的征战将士的悯忠寺。
法源寺历史悠久,地位显赫,从唐太宗至武周历经51年建成。今天的的法源寺主要建筑多为明建清修,是北京城内历史最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同时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
它最早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唐时为悯忠寺,清雍正时重修并改为今名。
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正,宽阔庞大,是北京城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内供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两侧为四大天王。
2000年李敖所著《北京法源寺》出版后,提升了法源寺的知名度,虽然李敖本人并未到过。
北京有“三大花卉寺庙”之说,即玉兰花的大觉寺,丁香花的法源寺、牡丹花的崇效寺,5月要再去看。
僧人的衣服。
厕所里的提示也富有“佛”味。
佛学院与法源寺内部相通。
前面广场有当年悯忠寺鸟瞰图。
悯忠寺的仿品。
附近的烂漫胡同有湖南会馆。做了功课还挺有故事:
清雍正分省之前,湖南在京尚无同乡会馆。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谭嗣同之父谭继洵与几位在京湘籍官员购得北半截胡同官房一所,作为湖南合省公产。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八月,在京湘籍官员又在菜市口朝南的烂漫胡同内购房一所,设“湖南会馆”即我所看到这间会馆。据《北京湖南会馆》载:“馆共三十六间,内设戏台一座、文昌阁楼一座、东厅署、望衡堂、西厅及中庭均横敞,为平时集合之所”。会馆的朱红大门外蹲石狮一对。南房壁上嵌有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长沙徐树均重摹镌刻的苏东坡书《明州阿育王广利寺宸奎阁碑》。会馆另有馆辖公产义园二处、祠堂二处。如同所标明的,毛泽东亦普在北京湖南会馆居住,并在这里召开驱张大会。但今日朱门紧闭,不得进入。。
资料说,在这条烂漫胡同中间西侧,还曾有一所六层院落、数十间房的县馆“湘乡会馆”,该馆由曾国藩创建。我没有注意到。
从资料还看到,历史上的烂缦胡同是一条由大量四合院组成至少有四五百米长的著名胡同,“西有水月庵,东有广仁堂,乾隆间大学士史贻直故宅也,旧额犹存。有济南、元宁、常昭诸会馆。”近年房地产商为了“开发”,把这条胡同毫不留情地切掉了一半(包括一座江苏会馆),烂缦胡同以北的半个胡同就这样永远的消失了,残留的半条胡同如果不是因为有湖南会馆的存在,整条胡同也早已经被拆除。北京的历史文化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消失的!
网上还有资料,烂漫胡同现有的会馆遗址还包括:水月底-烂缦胡同65号、湘乡会馆-烂漫胡同89号、济南会馆-烂漫胡同97号、东莞会馆-烂漫胡同131号、常熟会馆-烂漫胡同133号。我一路走过,没有看到标牌。
没有修缮的湖南会馆。
谭嗣同故居在北半截胡同。“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的故居当时叫“莽苍苍斋”,他在这里写文章、发书信,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筑铁路、造轮船、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二十六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清兵捕走,不久在菜市口慷慨赴义,留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绝句。他的生所与死处竟是近在咫尺!
里面乱七八糟。
谭嗣同的居屋在五间西房的北套间,自题为“莽苍苍斋”,在这里书写了许多诗文、信札。资料说,莽苍苍斋原有一副谭同同自书的门联:上联是“家无儋石”,下联是“气雄万夫”。后改上联为“视尔梦梦,天胡此醉”,改下联为“于时处处,人亦有言”。会馆里还有维新志士开会的里院北屋。
按方向推测,应该就是这里,现在没有任何标志,后面是新建的高档酒店。
在著名的南半截胡同,我问路人是否有会馆,她指了一下,还说“没什么可看的”。
绍兴会馆也是一派杂院摸样。不过看来这些会馆都由区级升为市级重点文物了,但愿等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
绍兴会馆是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之一绍,还是周氏兄弟关系的黄金时代。当时他们收入丰厚,而后于1919年11月搬离。据说还是他在家乡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在这里写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等著名小说,《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重要杂文,以及27篇随感录和50多篇译作。
一位画者在寒气中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