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文约2500字
人活这一生,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首先找个相爱的人度过一生,然后进入了无休止教育孩子的焦虑和烦恼中。
教育好孩子远比你找个老公或妻子难上无数倍。
很多父母将自己曾经的梦想,曾经的追求,就潜意识地转嫁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来实现自己曾经为实现的那个梦。
父母会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比较,这种压力来自社会、家庭,同样来自焦虑的父亲和苦逼的孩子。
我认识一位朋友,他小孩读了一所名小,现在小学五年级。按理说孩子成绩还不错,班上也在前几名,可是父母对他的成绩还是不太满意。他两口子给他报了不少兴趣班,奥数班都报了两个,特别一定要让他考上学而思奥数超级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一半身子跻进重点中学的大门。
这可以理解。
中国的父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中国是人情社会,是圈子社会,你上什么样的学校,基本就决定了你以后会在什么圈子,虽然这不能是绝对的。
但,这是一种常态。你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宁愿花30多万学费都要去读马云的湖畔大学,你以为这些人去学知识的?NO!他们是花钱混人脉的。
当然,这位朋友苦恼的榜样没有了力量。
他经常要给孩子树榜样,谁谁谁成绩很好,谁谁谁又得了全国什么奖项,你一定要向他们好好学习。可是这经常的唠叨,也让孩子非常烦。孩子甚至到了父亲一提到那些人的名字就会说:“你们认为,我就不如他们,是不是?”
原本是榜样,结果有点适得其反。
现在的孩子接受的知识原本我们小时候接受的多,稍不注意,你跟不上趟。
现在的教育现状就是父母教育孩子有点困难。
孩子对待父母的教育有点逆反心理。
朋友的孩子的表现其实还算正常,有点不满,但不算太极端。
最近有一个孩子吐槽自己的父母的言论,算火了。
这是网友爆料自家10岁的小侄子。
这位小侄子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奥数、围棋、轮滑各种业余爱好也出类拔萃,成绩很多都是第一。可是,重点来了,网友的小侄子吐槽自己爸妈一针见血,还说他爸妈“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
这个十岁的小男孩,还用用一句话总结他这么努力成为优秀的目的:“我努力优秀,是为了自己能早日脱离无能无知的原生家庭。”
这话让天下所有正在背着孩子的书包,游走各大培训机构,努力让自己的孩子变成“优秀”的父母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们的教育有点畸形,孩子的心态有点扭曲。
但现实就这样残酷。
父母自认为对孩子各种各样的“爱”,结果成为横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定时炸弹”。
怪谁呢?
父母可能泪奔,孩子同样也是泪奔。
中国教育最大的诟病就是硬邦邦的应试教育,这让很多学生家长深恶痛绝。
可是在深恶痛绝之后呢?
很多家长仍然带着自己的孩子穿梭在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为什么呢?因为你骂了几十年的中国教育又没有因为你的不满有任何改变,那也只有你赶快改变。
我遇到过没有小孩或小孩刚生下来的朋友,说起小孩的教育一般都会表态“我绝对不给他们压力,一定要让孩子快乐成长”。看这话,中国下一代的教育好像有点希望了。结果,远不这样的。
我认识一个大龄女青年,38岁生的小孩。她女儿刚生下来时,她就是一副理想改变世界的架势,说一定不让自己女儿被应试教育,一定要快乐。可是不久后,她就在一个早教中心花了将近2万元为女儿报了一个班,而且对自己的父母说,早教班只有2千多点,这才让她的父母释然。
中国的父母大多在他人面前都会说,我的娃儿没有报兴趣班,任由其自己发展。可是呢?转过脸就挎起孩子的书包和各种培训材料接送孩子于各大培训机构之间。
这就是中国的应试教育,上层的设计就是这样,高考指挥棒就在那里。孩子必须要通过自己的考试成绩来决定你学校、你的圈子、你的未来。
只要你不是官N代、富N代,因为这些人拥有各种资源,还会阻断中低层的孩子的上升通道,如果这些官N代、富N代还非常努力的情况下,你孩子不付出百倍千倍努力,怎么办?
本来逼分教育就是一种变态,你要当正常人,你就会成为“变态教育”眼中的“不正常人”。
作为家长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自立自强、思想独立、心智健康、有学习能力,可是大环境就是这样,家长首先得给孩子一个环境,不能说让他们赢在起跑线,起码能和其他孩子一起起跑吧?
前段时间,超级中学湖南衡水中学在浙江搞了一个分校,引起轩然大波,引起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激辩。
可是,激辩之后呢?没有任何作用。
以军事化管理、地狱般苦学和考上清华北大人数众多著称的衡水中学,仍然是众多家长趋之若鹜、顶礼膜拜的学校。
批判归批判,可是清华北大的金字招牌还是闪闪发光的。没有分数,只有素质,能考上这两所大学不?
当然中小学课外培训的超级教育机构学而思也因在成都办学不规范被勒令整改,又把它推向公众视野。
学而思是以家长趋之若鹜,为争得一个培训学位“全靠抢”、平时靠大量刷题而取得高分的一个超级课外培训机构。
目前学而思有点“十恶不赦”的样子。
可是,事实上它仍是小学初中学生家长的首选。
这道理很简单。
打个比方,你小孩班上绝大多数在学而思或其他培训机构学奥数、学英语、学语文,你娃儿学不学?这其实不光是家长的压力,孩子面对其他同学也是有极大压力的。
其实,我们骂衡水中学学而思都是非常容易,非常出气的,但之后呢?我们可能要问为什么?明知道这种高压可能对孩子成长不利,但为什么还潮水般涌过去呢?我前面说了,这或许就是平民子女获得更好教育,得到未来好生活的绝地逢生的机会。毕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能搞到体制内编制或送出国的父母。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一个公平的机会,或许你不去衡水中学、不去学而思,那么连这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你或许都没有了。
面对孩子该如何教育,很多家长是口是心非的,精神是分裂的。
在朋友圈认识一朋友。他女儿今年五岁。前几个月,他看到关于一些课外培训机构对孩子、家长“摧残”的报道后,义愤填膺的说,女儿上学后一定不让她这么累,绝不上各种培训班,让她快乐成长。成绩无所谓,靠零分也无所谓。考差了考卷撕了就行了,他去给老师说明担待。他说,他高中、大学都没有读完,没有什么文凭,并不影响他现在的发展啊。
看起来,非常豪迈。
可是?
有一天晚上11点过,他发了一张五岁女儿做幼儿园英文作业累的趴在作业本上睡着了的照片,附言:哎......五岁......本该释放天性无忧无虑的时候......却经常作业做到11-12点”。
我感觉这和他之前的表态具有巨大反差。
他一方面极力证明自己快乐教育的理念,一方面极力践行应试教育的方法,我认为不只是他这么做,很多家长都会这么做。
很多家长会说,美国或其他西方教育观念如何之好、孩子素质如何之高。拜托,这是在中国。只要你没有郑渊洁那一家人教育孩子的能力,也只能老老实实跟着应试教育的洪流走吧。
中国父母,真的是世界上精神最分裂的家长。毕竟,中国孩子的路,大多数是父母在选。
的确,这很难否认。
面对一个10岁还是说的“不配有我这好儿子”“我努力优秀,是为了自己能早日脱离无能无知的原生家庭。”,你除了心痛,还有解吗?
需要反思的仅仅是父母吗?需要教育的仅仅是叛逆的孩子吗?
现在面对这种教育有解吗?
刘著民,媒体人。评论员。
更多原创内容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民言民语(ID:liuzm8888_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