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著民
刘著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015
  • 关注人气:18,3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眼中的《中国好声音》

(2014-07-29 16:39:46)
标签:

娱乐

《中国好声音

审美疲劳

广告

分类: 时评

《中国好声音》第三季播出两期,我还未正儿八经地看完过。

  第一期播出时,我在看《爸爸去哪儿》第二季老爸和萌娃的斗智斗勇。第二期播出时,我看了半截,到了10点,我就把遥控板交给我儿女,她要看《爸爸2》,我用手机断断续续看了《好声音》下半场。

  平心而论,齐秦是我最喜欢的歌手,他当导师我起码也得“扎起”,但是他的总体表现有点急,身段倒是放低了,但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对他的神秘感在消失,总感觉他选人标准的门槛太低。很明显,如果每一选手你都转,那么你这个椅子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试想要是罗大佑没有退出,他会每人都转吗?绝对不会。我觉得小哥稳定,适当提高一点选人听歌门槛才行,往往过分热情,选手反而是不会选的。小哥出道,就是一个个性化的齐秦诞生,如果不是,那么就没有现在的纵横几十年歌坛的齐秦。

  汪峰的歌充满强烈的人文色彩,富有哲理且耐听,从他嘴里说出“你的梦想是什么”,这和他整个给人的那种印象是一贯的。至于那英,独特嗓音独树一帜,第一季带出一个总冠军让她底气十足。当然,相比之下,杨坤资历最浅,插科打诨,活跃气氛就是他的重任之一,目前看来基本合格。

光从四位导师自己的演唱资历而言,当导师都是恰当的。

但问题是,《中国好声音》终究是选手的舞台,应该是绝对主角,但从目前播出的两期而言,导师引起的话题远远大于选手唱歌的本身,这应该是节目反思的地方。

 我认为,中国的选秀节目其实从李宇春那届的《快乐女声》和陈楚生那届的《快乐男声》开始,基本上就是一个走下坡路的趋势。按照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电视节目一贯性跟风的秉性,之后涌现出大量鱼龙混杂的选秀节目,使得稍微有点实力的选手各处报名参加比赛,渴望一唱成名,可是这是很难的。大家可以想象,全国这么多选秀节目包装出来的选手,你记得几人?有几个还在唱歌?选秀节目除了评委嘉宾可以赚,电视节目可以赚,而选手是很难在市场赚钱的,既然市场接受度那么低,一时风光又怎能持久呢?

 属于舶来品的《中国好声音》创造了一个“盲听”的选秀模式,让很多自认为会唱歌的人去一展歌喉有了一个平台。可是,就这两期选手而言,大家扒来扒去一看,其实来参赛的都是有背景的,绝不是“无名之辈”就能登上这个舞台的。

 我对《中国好声音》有点审美疲劳,因为选手待导师转身后,他们说着相似的话,而导师也是如此。

 当然,最烦《中国好声音》的就是广告,那种见缝插针的广告,我想就等华少一口气报完“菜名”行不行?因为,我对《中国好声音》的整体印象就是“割裂”,断断续续,要等广告之后,再把前后信息连上才行,这是在锻炼观众记忆力吗?

 希望《中国好声音》不要变成《中国好广告》,那可是一个“杯具”啊。

 

【刘著民/文】

声明:本文由刘著民原创。网络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出处和作者姓名,并通知本人。

报刊、广电等媒体如需转载和引用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同意后方可转载。(联系方式请见首页公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