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道插秧”不是行为艺术

(2014-04-28 14:27:48)
标签:

国道插秧

合浦县

行为艺术

合理诉求

维权

分类: 时评

   常理,国道应该是用来通行的,秧苗应该是插在田里的,可是,在广西合浦县的村民,居然就把这两者“合二为一”,在国道上插秧苗。

    但是,很显然,这不是村民的行为艺术,因为村民没有那份艺术修养和闲心,是无奈之下的“即兴创作”。

  时值春耕,广西合浦县部分农民竟在家门口的国道上插秧,原因是不满泥路影响生产生活,而造成烂泥路的原因是工程转包后工头失踪,国道变成“断头路”。

  我读完报道,“断头路”的形成就是政府、业主等相关利益攸关方之间扯皮造成的。为了引起社会的关注,村民在国道上插秧,并打出了“为了不浪费土地,公路变农田”的标语。有媒体记者从村民处了解到,当时现场足有约两分地的秧苗已开始生长,当地居民称为“史上最牛国道”。 此事近日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当地政府正积极回应村民诉求,并已采取部分措施对路面进行修整。

  说实话,这个事件能引起政府的解决,只是这些文化不高的村民还得懂得,在中国要解决问题,就得把问题弄大的道理。因为在中国解决问题,一般需要以下步骤:出现问题——群众反映——不理睬——群众上街——有点行动——事情闹大——立马解决。

   中国老百姓算是世界上最勤劳、最可以忍耐的一群人,一般不到万不得已时不会起来“闹事”。为什么经济越发展,社会矛盾就越大了?为什么要等到反复折腾以后,才想起要解决问题?这或许才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以前,老百姓遇到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习惯于用“下跪”的方式来期待有哪位官员良心发现,站出来为自己解决问题,用人治代替法治,把问题的解决寄托于当地最高官员的身上。这一次,村民们变“聪明”了,不“下跪”,用“国道插秧”这种方式来解决自己的诉求,在思想上无疑进步了。但,要是这段路只是烂,却没有形成“农田“,无法插秧,村民们又将如何?又会用什么方式维权?这固然是一个假设,但拿到全国上下来看,这就是一个现实问题。

  村民维权在“创新”,而政府办事依然“老一套”。

  我们在很多社会公共事件都可以看到,很多事件是都由小变大,最后发生激烈冲突的。原本很多事情,政府想想办法是可以解决的,但就是拖而不办,纯考验群众的耐心。但等到事情闹大了,上面压力来了,舆论压力来了,感觉“乌纱帽”可能会飞了,才想起这个问题很“重要”并“高度重视”进行解决,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事情闹大了,就可以解决了。”这可能现在老百姓解决问题时最现实的想法。就如同这次村民在“表演”了“国道插秧”之后,“当地政府正积极回应村民诉求,并已采取部分措施对路面进行修整”。村民不进行“插秧表演”,各当事方岂不还在推托各自的责任?这说明很多事情,我们的官员都是视而不见,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只有等到事态扩大,又马上显出“雷厉风行”的官风,说明任何事件的解决,官员都是有把握做到的,这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而已。

 在我们的这个社会里,老百姓把诉求告诉官员显得很卑微,唯唯诺诺的想请官员解决问题时,是往往得不到尊重的。唯有老百姓上街了、游行了,有关部门才手忙脚乱地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乱象,这不是我们这个社会应有的道德和法制。

  我可以肯定,插秧的村民不懂什么叫“行为艺术”,他们知道的就是只有这样做,把事情闹大,“断头路”才有可能解决。其中,类似的“行为艺术”在全国范围内重复上演,政府和有关部门仍然会事情闹大后才会“高度重视”,着力解决。

  维稳,基本上是越维越不稳,最重要的原因是忽视老百姓的合理诉求,从而导致政府和老百姓的关系比较紧张,当在一个相互都不信任的社会里,怎么可能做到和谐稳定?

  国道插秧的老百姓已经表演完毕,下一个表演项目是什么?会在哪里上演?大家猜猜看。

             

【刘著民/文】

声明:本文由刘著民原创。网络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出处和作者姓名,并通知本人。报刊、广电等媒体如需转载和引用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同意后方可转载。(联系方式请见首页公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