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爱你在心口难开
(2014-04-18 10:16:47)
标签:
《舌尖上的中国》食品安全吃不吃解决杂谈 |
分类: 时评 |
2012年,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起很多人热捧。
原本是想挖掘中国饮食文化,想展示中国食物的博大精深的《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结果被吃货们疯狂追捧,被奉为“吃货指南”,这或许是编导们事先完全没有想到的。
由于“珠玉在前”,我可以肯定,定于2014年4月18日至6月6日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必将又成为吃货们的盛宴。
我想,在全国老百姓被食品安全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制作这么一部土色土香、乡土气息浓厚,无公害、无污染的美食纪录片,恰好满足了老百姓对无公害食品的向往,不火才不正常。
但我觉得,这部纪录片更像是一部造梦片,梦很美,却很难抵挡住现实的残酷。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曾经表示,《舌尖上的中国》远不止是一部“吃货圣经”,而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应该只是“吃货”的狂欢。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讲吃,不就跟美食栏目一样了?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看得出,陈晓卿其实很在意影片中表现出的文化和从食品文化,从而延伸出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想,一个美食节目应该不要去承载“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么大的主题,这部纪录片表现的恰恰是一些古老和传统的美食,而经济的飞速发展或许造就抛弃了这些古老美食,这种表态或许还适得其反。因为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后,已经被某些人(估计不是吃货)解读为对目前中国食品危机的一种反讽,认为电视里的美食,在生活中则是一个梦幻。
我一直觉得中国对关乎老百姓什么健康安全的食品药品的管理还是比较混乱和乏力的。我从很少见过行业监管部门主动、自觉地侦破一些关乎老百姓生活财产安全的案子,他们平时主要任务就是坐在办公室等到偶发事件的发生,比如期待群众因食用食品、药品出现问题出现了群体性事件,或媒体记者暗访出“害群之马”,这时监管部门才动一动,不然,屁股是不能挪出椅子的。但必须承认,监管部门的“事后诸葛亮”的本事才是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事情一出,马上就会掀起一场整治运动,硬是要把监管不力本应追究的责任,变成勇查制假贩假的英雄事迹,这......你也不服不行。
吃与不吃,一直都未曾解决的问题。
【刘著民/文】
声明:本文由刘著民原创。网络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出处和作者姓名,并通知本人。报刊、广电等媒体如需转载和引用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同意后方可转载。(联系方式请见首页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