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舌尖上的中国:爱你在心口难开

(2014-04-18 10:16:47)
标签:

《舌尖上的中国》

食品安全

吃不吃

解决

杂谈

分类: 时评

2012年,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起很多人热捧。

 原本是想挖掘中国饮食文化,想展示中国食物的博大精深的《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结果被吃货们疯狂追捧,被奉为“吃货指南”,这或许是编导们事先完全没有想到的。

 由于“珠玉在前”,我可以肯定,定于2014418日至66日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必将又成为吃货们的盛宴。

 我想,在全国老百姓被食品安全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制作这么一部土色土香、乡土气息浓厚,无公害、无污染的美食纪录片,恰好满足了老百姓对无公害食品的向往,不火才不正常。

 但我觉得,这部纪录片更像是一部造梦片,梦很美,却很难抵挡住现实的残酷。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曾经表示,《舌尖上的中国》远不止是一部“吃货圣经”,而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应该只是“吃货”的狂欢。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讲吃,不就跟美食栏目一样了?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看得出,陈晓卿其实很在意影片中表现出的文化和从食品文化,从而延伸出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想,一个美食节目应该不要去承载“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么大的主题,这部纪录片表现的恰恰是一些古老和传统的美食,而经济的飞速发展或许造就抛弃了这些古老美食,这种表态或许还适得其反。因为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后,已经被某些人(估计不是吃货)解读为对目前中国食品危机的一种反讽,认为电视里的美食,在生活中则是一个梦幻。

  回到现实中的美食,吃与不吃还真是一个问题,爱你在心口难开。

   基于目前中国的食品环境,我基本上对食物都是充满敬意的,进一步说充满敬畏,再准确的是害怕食物“进胃”的。因为我不想,哪天吃进胃里的东西,突然毒性发作,倒下就成为“化学元素周期表”,这才是最可怕的。

  老百姓对现在的食品的看法,并不是哪样东西有多好好吃,而是反复在坚持和争论哪样东西能吃。有时完全是自我打气地认为:要坚强、要坚强,即使是毒物偶尔吃一、两次不会变痴呆的。问题是,有毒的食物每天都在你嘴边盘旋,经不住诱惑,那你中毒不会是一、二次的,那痴呆是完全可以“期待”的。试想,一个被有毒食品和假货包围着社会,搞得全体老百姓也有点神经质,弄得整个社会焦虑不安,你要和给我谈美食文化,从而激发我强烈的爱国精神,我认为有点不现实,非常不现实。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灿烂的饮食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大家对美食心有余悸,想吃又不敢吃,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主管部门现在在宣扬饮食文化如何美味和诱人的同时,也应该检讨目前混乱的食品安全状况。

 我一直觉得中国对关乎老百姓什么健康安全的食品药品的管理还是比较混乱和乏力的。我从很少见过行业监管部门主动、自觉地侦破一些关乎老百姓生活财产安全的案子,他们平时主要任务就是坐在办公室等到偶发事件的发生,比如期待群众因食用食品、药品出现问题出现了群体性事件,或媒体记者暗访出“害群之马”,这时监管部门才动一动,不然,屁股是不能挪出椅子的。但必须承认,监管部门的“事后诸葛亮”的本事才是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事情一出,马上就会掀起一场整治运动,硬是要把监管不力本应追究的责任,变成勇查制假贩假的英雄事迹,这......你也不服不行。

   《舌尖上的中国》在影片中所展示的食物纯粹、干净、无毒无害,自然让人向往。但我认为,资深吃货可以赴汤蹈火地赶赴全国各地“按图索骥”般吃上片中的食物外,绝大多数观众在看到影片中展示的食品,除了羡慕、向往和吞口水外,一觉醒来,又发现这离我们有点遥远。

  吃与不吃,一直都未曾解决的问题。

   对于《舌尖上的中国》,我只想说,爱你在心口难开。

             【刘著民/文】

 声明:本文由刘著民原创。网络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出处和作者姓名,并通知本人。报刊、广电等媒体如需转载和引用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同意后方可转载。(联系方式请见首页公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