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游之痛

(2014-04-15 13:54:25)
标签:

春游

澄迈县

大自然

追究机制

杂谈

分类: 时评

昨天早晨6点过,我女儿就已经起床了,催促我们起床,因为她们幼儿园要去“开心农场”春游。送到学校,我和老师说,注意安全啊。由于和农场老板是朋友,上午,我又通过微信叫农场方面,注意安全啊。直到女儿回家,我的心才算放下。

 女儿告诉我在农场,她听了“开心姐姐”介绍了农场的蔬菜,喂了羊宝宝,和同学一起做活动,一天她玩得很高兴。特别告诉我,她今天帮助了老师和同学,把创可贴给了脚有点伤老师,把酒精棉给了手被划伤的同学。听了,她说的一天春游的情况,我很高兴,也很感动。

 我看着女儿眉飞色舞地说着春游趣事,我还真不知道这种春游活动,女儿在她以后的读书期间能有多少次?按照我们一旦出事就整治就立马限制的传统,我认为现在的孩子们这种春游的机会会越来越少。

 因为,“安全”这个“挡箭牌”确实算是万能“挡箭牌”。

 学生出游的安全问题,基本上要“春游”来承担。

   近日,一场意外的春游交通事故更是为举步维艰的春游之行兜头浇了一盆冷水:10日上午,海南省澄迈县一辆载满春游学生的客车发生侧翻,当场造成8名小学生死亡,32名小学生受伤。当晚,海南省教育厅下发紧急通知,要求校外集体活动必须严格执行报告审批制度;11日,教育部再发紧急通知,同样强调“严格审批学校组织春游”;随后,沈阳、深圳等地教育部门也再次强调集体春游需要上报审批。

   不出事万事大吉,只要一出事就这规定,那通知,这限制的,这是我们社会的常态。即使孩子们出去,基本不接触大自然,自娱自乐,其实跟在学校差不多。

 有媒体报道,昆明一些学校每年都组织两次集体出游,有学生所参加的9次里有6次是去同一个度假村,每次都是“参观一下,再坐下吃点儿东西”。北京市丰台区某中学陈老师表示,由于担心学生活泼好动,山林、水边都是学校春游的禁地,最近几次春游地点选择的都是科技馆、海洋馆、博物馆等。

   这是春游吗?这纯属成人般的“参观学习”。

   现在是春天大好的季节,应该说正是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受到很好的大自然教育的最佳时机,而春游往往扮演这样的角色。但“安全”的紧箍咒一起在悬起,所以主管部门一般不批春游,而学校要去,也是偷偷摸摸,这种春游缺乏保障的春游其实更危险。

   记得,我们小时候,穷是穷了点,大人也顾不上管,但每年到野外春游,“埋锅造饭”确实一定的,那种同学间互助协作,成功时的那些兴奋感觉,现在的孩子是很少有那种体验和经历的。春游,一定要游,如果从A地到B地的目的只为挂一个“春游”头衔,满足孩子们对“春游”渴望,我想,这种春游不如不游,意义不大。

    春游,绝非仅是游山玩水,对于学生而言,更是同学之间协助、友爱、竞争、照顾的过程,是形成良好人生观、世界观的过程。现在的孩子如果只是一味坐在教室里听课、读书、考试,一味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或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是一件大喜事,这或许对教育主管部门是一件大好事,而对孩子们呢?他们不经历风雨,不经历磨练,不知道万物生长的艰辛,又怎么能见到漫天彩虹呢?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知行合一,才是教育的真谛。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这是现在很多学生的通病。学生连一个春游都成为奢望,你还指望他们能行万里路?你还指望他们多独立,多有责任,多勇敢?

   安全问题不能一板子打到孩子身上,他们没有错,热爱大自然是他们的天性。当然,也不打在春游身上,春游没有错,它只是一个载体,就像一把菜刀,关键是你怎么用它,杀人或炒菜?这个看使用者怎么用。

   “非此即彼”,我们的政策一贯走极端,看来所谓的“安全”算是春游的“致命武器”了。如果不能正确厘清安全责任边界,建立科学、规范、透明的安全事故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机制,不要动不动就抓校长,让其为中国的应试教育背书,让其为中国漏洞百出的安全保障背书,这不是解决学生渴望春游的有效途径。

    不要让春游远离中小学生,不要让中小学生只能纸上谈兵,大自然是孩子们真正的朋友。

    不能让中国中小学生的春游“名存实亡”,成为“国际笑话”。

      

【刘著民/文】

声明:本文由刘著民原创。网络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出处和作者姓名,并通知本人。报刊、广电等媒体如需转载和引用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同意后方可转载。(联系方式请见首页公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