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为乞丐打开一扇门
(2013-09-10 14:46:08)
标签:
乞丐杭州图书馆生存一扇门尊严 |
分类: 时评 |
这是一个温暖故事。
“我无权拒绝他们来读书,但您有权离开。”拾荒者和乞丐进馆阅读遭到市民投诉,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如是回应。“对于弱势群体而言,图书馆可能是唯一可以消弭与富裕阶层之间在知识获取上鸿沟的重要机构”。近日,褚树青的这番话再次在网络引发热议。人民日报编辑日前发布“杭州图书馆10年不拒乞丐唯一要求是洗手”,这条微博在短时间内被网友疯狂转发了近万条,评论近2400条。不少网友对杭州图书馆的做法赞叹不已,称其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
在我的印象中,这算一则旧闻,2011年1月就有人在微薄上说起过这件事。
但现在再说起这件事,我认为不过时。有它特殊的意义所在。
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乞丐和拾荒者会在这和寒冬中走进温暖的知识殿堂,享受知识的同时,享受馆内的公共设施?我不知道,但是可以平等的对待普通读者和乞丐、拾荒者,给予同样的尊严,这是这所图书馆给我们展示的人文关怀。
公共图书馆本来就应该姓公,本来就应该将知识的阳光普照在全体大众,人人都应该有阅读的权利,知识和阅读不是某一些人的特权,如果你一定要说知识要被一些人垄断,正好用知识的玄乎,来进行愚民,就像原始社会的巫师,封建社会的士族阶层,垄断知识,最好老百姓全部是白丁。
有人曾经说过,我们大家需要仰望星空。我们知道,星空灿烂让人神往,但是看久了容易人格分裂,真的认为自己就可以在星空中翱翔,可不知道仰望久了脖子会很痛的。当我们仰望完了以后,发现还需要对付油盐酱醋菜这些“脚踏实地”的事情。
如果我们真的把知识比喻成浩瀚星空的话,我们的生活就必须脚踏实地,否则满脑星空的你,就一定会饿死。
能不能生存,这一点对乞丐和乞讨者来说,非常具体和现实。我想乞丐、拾荒者只是偶尔上个图书馆看看报纸而已,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乞讨、拾荒。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或许需要重新定义,连大学生都被鼓励去养猪、养鸭、掏粪,何况这些生活的边缘人。
我理解的乞丐和拾荒者,绝大部分都因为家庭或社会原因造成的,或许身体有一些残疾就被抛弃了,他们衣不果腹,在垃圾桶里去找食物,这就是他们的生存状况。我国虽然贵为世界第二大国,国家富得可以向第一富国购买几百亿美元的产品,可以随意免除某国几十亿美元的财务,这都显得财大气粗,但唯一“遗憾”的是却很难解决中国最底层老百姓的困苦生活,这种“世界第二”的名分,我们拿来何用?
乞丐可以进图书馆看书了,这原本应该是十分正常的一件事,就被炒得沸沸扬扬,拔高到无限高度,这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
我相信每一个乞丐或拾荒者都不是喜欢在太阳下暴晒,在风雪中哆嗦,但我们的社会保障、福利、公共设施还没有普照在他们生活,政府还没有空来清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基本上就是自生自灭。
其实,政府给每个流浪在街头的乞丐、拾荒者等社会最底层的人群发一本《宪法》都不是难事,最难的是让他们能理解上面的字的涵义,但何时又能享受上面规定给我们每个老百姓应该享受的权利呢?乞丐、拾荒者不能,社会绝大多数老百姓都不能。
连乞丐、拾荒者进图书馆阅读都成了大新闻,说明我们这个社会老百姓的民主、民生、尊严之路还很漫长,但是仍有希望。
面对乞丐、拾荒者或其他底层人群,我们不但要为他们打开一扇门,更要为他们找个一条路,一条有尊严生存之路。
【刘著民/文】
声明:本文由刘著民原创。网络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出处和作者姓名,并通知本人。报刊、广电等媒体如需转载和引用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同意后方可转载。(联系方式请见首页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