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找到殡葬改革的“平衡点”

(2013-02-21 11:47:23)
标签:

周口市

复坟

殡葬改革

平衡点

杂谈

分类: 时评

几千年来,中国老百姓奉行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的生死观念。每到一些诸如清明节等节气,中国老百姓大多会上坟,点上香,烧点纸钱,下跪作揖,既是祭奠祖先和逝去的亲人,也是希望他们的“在天之灵”保佑自己平平安安。

这是中国的传统,是风俗,不是封建迷信。要改变着一些风俗习惯,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肯定不是政府一声令下,开起推土机平几堆坟,就可以搞定的。

221日《南方周末》报道,在刚过去的春节里,河南省周口市的农村复坟成风。据估算,去年被强制平掉的200多万座坟,约有一半以上已经恢复,以便后人祭奠。不过,南都记者昨日调查显示,这些被恢复的坟头,很可能将再次被强制推平。

建坟—平坟—复坟—平坟—复坟…..这不是一直恶性循环吗?

殡葬改革大方向没有问题,但政府为什么就不能坐下来,心平气和和老百姓商量商量?找到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平衡点呢?

老百姓趁政府春节“放松”期,大规模复坟,我表示理解。

现在,中国老百姓绝对不是像《新闻联播》和国家统计局说的那么好。

生不起,养不起,住不起、死不起,是中国老百姓生活的常态,纠结了从生到死的整过过程。

只要你不是富二代,生下来,就要面对这个社会的各种社会保障的缺失,养一个孩子是非常艰难的,房价那么高,或许耗尽你一生积蓄才能弄一个首付而已。住不起,当然也直不起,一个几寸见方的盒子放在一个几米墓碑下面,也得几万元,死后有一个安身处,也是一个问题。

当然,平坟后最大问题还是平坟后这些土地的用途,做一些公益事业或许一些被平坟的老百姓心里还好受一些,很遗憾,很多地方平坟的目的就是建一些商品房来充实政府的“腰包”,而老百姓抱着亲人的骨灰盒却无处安葬,这不是很讽刺吗?

 虽然,我们政府大门入口处大多有“为人民服务”的标语,但要让政府按这条口号执行,那是非常难的。其实,政府的特权思想是非常重的,在自己的辖区想怎么样搞,就怎么样搞,几乎不会和老百姓打什么招呼的。即使打招呼,也是命令式的:我说的,你就必须这样执行。

  这哪还是什么人民“公仆”?明显搞颠倒了。

  殡葬改革是一个漫长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处理平坟的问题上,政府必须放下架子,抛弃高高在上的姿态,放弃不可一世的“特权思想”,和老百姓谈谈,在工作中切实解决这些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老百姓能感受到政府的爱心、诚心,从而打消抵触情绪,,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殡葬改革,把政府和老百姓搞得这么对立,不是殡葬改革大方向的错,而是一些地方政府执行者的问题,换位思考,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到建坟,圆坟事件,从老百姓的需求来制定政府的发展方向,这应是一个诚信政府、负责任政府必须要做的事情。

  殡葬改革就像全国上下热衷的为经济利益大规模搞拆迁一样,矛盾重重。在拆迁引起很多不稳定社会事件的同时,殡葬改革一定要尊重老百姓的感情,量力而行,不要搞运动,这只会适得其反。坟倒是平了,经济搞上去了,但是民心尽失,这种政府有何脸面?主政者又有何骄傲的呢?

  实话实说,殡葬改革的“平衡点”不好找,这需要政府的耐心和老百姓观念的转化。

 但,每一个岗位有成千上万人竞争的公务员系统,应该说都是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能当官,而且能破万难主政一方,更应该是人才中的人才。我想,主政者只要心向老百姓,不唯上,不为政绩所困,那么找到“平衡点”应该不在话下。

【刘著民/文】


声明:本文由刘著民原创。网络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出处和作者姓名,并通知本人。报刊、广电等媒体如需转载和引用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同意后方可转载。(联系方式请见首页公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