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拆毁抗旱设施谁之过?
(2011-06-03 13:08:40)
标签:
浠水县灌渠拆毁小农意识杂谈 |
分类: 时评 |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干旱,降水达到50年来最低水平。
多年前,修三峡大坝时宣称此坝建好后,将抵御万年一遇洪水,将空前历史性的调节水资源,让老百姓看到天热地不旱,洪水家不淹的胜景,可惜地是不要说万年,才过几年长江流域的极端天气迅猛出现,于是有人改口说大家不要把什么抗洪防灾的希望寄托在三峡大坝上,我倒想花这么多钱干什么?除了能发电,其他功能难道是摆设吗?
天热地旱,村民心情烦躁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当村民看到花巨资建设抗旱灌渠完全是一个“摆设”,是一件只供上级领导参观之用的 “废物”时,情急之下动手拆毁,就不难理解了。
在湖北省浠水县,村民们将一投资百余万元的抗旱灌渠部分拆毁,原因在于这一存在明显设计缺陷的工程,通过了各级验收却一直无法启用,成为“摆设工程”。据了解,灌渠按设计应从附近的望天湖提水,灌溉3个村5千余亩耕地。由于持续降水偏少,这些原来水漫为患的沿江村也旱情严重,本该发挥作用的五洲大畈灌渠却派不上用场。村民说,国家投巨资新修的抗旱灌渠,一天没有用过,劳民伤财啊。于是更有村民表示,政府搞工程不征求老百姓的意见,上级验收走过场,我们只有把管渠拆掉。一村支书说,看到灌渠有质量问题,却反应无果。目前,4.4公里长的管渠共有46处被拆毁,整条灌渠已经千疮百孔。
抗旱设施既无用,那拆除当无妨,免得让当地老百姓看到心烦。
有关专家表示,浠水县灌渠工程的风波暴露了各地建设农田小水利的共性问题,比如设计建设低标准、重建轻管、听取老百姓意见不够、动态监管薄弱、责任追究不畅等。大家都看到问题,但是从未从源头上去治理过,为什么这种不合格的设计会层层通过验收?这不是灌渠的问题,而是灌渠背后的交易问题,有关部门应该顺藤摸瓜,彻查灌渠被毁背后的故事。
中国农民自古以来,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的改善,现在的农村是能够靠科技来改变自己的这个生存状态,但是在农村基础设施欠缺是很普遍的,像修建时就不合理,再加上不管护,让本该发挥抗旱防洪作用的花巨资修建一些基础设施,基本上处于停摆状态,平时是摆设关键时刻仍然是摆设,这让当地人愤怒,让大家都愤怒。
浠水县村民拆毁灌渠的事件,放在全国农村来说,绝对不是孤立事件,这是一个共性的东西。花了那么多钱,居然发挥不了作用,那还有何用?拆!这就是农民兄弟所能表达出来的行动。
抗旱的灌渠在当地正值干旱时,发挥不出一丝抗旱作用,被村民拆毁,让人心痛,但这是谁之过?谁来负责呢?
【刘著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