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村民拆毁抗旱设施谁之过?

(2011-06-03 13:08:40)
标签:

浠水县

灌渠

拆毁

小农意识

杂谈

分类: 时评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干旱,降水达到50年来最低水平。

多年前,修三峡大坝时宣称此坝建好后,将抵御万年一遇洪水,将空前历史性的调节水资源,让老百姓看到天热地不旱,洪水家不淹的胜景,可惜地是不要说万年,才过几年长江流域的极端天气迅猛出现,于是有人改口说大家不要把什么抗洪防灾的希望寄托在三峡大坝上,我倒想花这么多钱干什么?除了能发电,其他功能难道是摆设吗?

天热地旱,村民心情烦躁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当村民看到花巨资建设抗旱灌渠完全是一个“摆设”,是一件只供上级领导参观之用的 “废物”时,情急之下动手拆毁,就不难理解了。

在湖北省浠水县,村民们将一投资百余万元的抗旱灌渠部分拆毁,原因在于这一存在明显设计缺陷的工程,通过了各级验收却一直无法启用,成为“摆设工程”。据了解,灌渠按设计应从附近的望天湖提水,灌溉3个村5千余亩耕地。由于持续降水偏少,这些原来水漫为患的沿江村也旱情严重,本该发挥作用的五洲大畈灌渠却派不上用场。村民说,国家投巨资新修的抗旱灌渠,一天没有用过,劳民伤财啊。于是更有村民表示,政府搞工程不征求老百姓的意见,上级验收走过场,我们只有把管渠拆掉。一村支书说,看到灌渠有质量问题,却反应无果。目前,4.4公里长的管渠共有46处被拆毁,整条灌渠已经千疮百孔。

 农村的基础设施本来就非常薄弱,国家花大钱修道路、灌渠、整治土地等都是大好事,问题是要把好事做实、做好,让设施发挥实实在在的左右,让当地老百姓收益,让老百姓满意才是最高标准。如果花100多万元修一个对付上级、对付村民,但怎么也对付不了旱情的灌渠“模型”,那有什么价值可言?

   当地农业开发办负责人表示,以前没有启动,因为没有发生干旱。这句话我非常理解而且坚决支持。问题是,有了旱灾就该启动了吧?结果呢?无法启用!官员就无法自说自话了。

抗旱设施既无用,那拆除当无妨,免得让当地老百姓看到心烦。

有关专家表示,浠水县灌渠工程的风波暴露了各地建设农田小水利的共性问题,比如设计建设低标准、重建轻管、听取老百姓意见不够、动态监管薄弱、责任追究不畅等。大家都看到问题,但是从未从源头上去治理过,为什么这种不合格的设计会层层通过验收?这不是灌渠的问题,而是灌渠背后的交易问题,有关部门应该顺藤摸瓜,彻查灌渠被毁背后的故事。

中国农民自古以来,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的改善,现在的农村是能够靠科技来改变自己的这个生存状态,但是在农村基础设施欠缺是很普遍的,像修建时就不合理,再加上不管护,让本该发挥抗旱防洪作用的花巨资修建一些基础设施,基本上处于停摆状态,平时是摆设关键时刻仍然是摆设,这让当地人愤怒,让大家都愤怒。

 无论在中国城市还是农村,充满了摆设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从中国国情来看,这些东西是官场所需要的,官员所需要的,升迁所需要的,但未必是老百姓需要的。这可以理解,但很难让人接受。修农村基础设施的钱大多是划拨的财政资金,都是国家的钱,都是纳税人的钱,你有了面子,但是一定要老百姓有里子,各取所需最好。

浠水县村民拆毁灌渠的事件,放在全国农村来说,绝对不是孤立事件,这是一个共性的东西。花了那么多钱,居然发挥不了作用,那还有何用?拆!这就是农民兄弟所能表达出来的行动。

抗旱的灌渠在当地正值干旱时,发挥不出一丝抗旱作用,被村民拆毁,让人心痛,但这是谁之过?谁来负责呢?

 这对政府来说,是一个难题吗?

【刘著民/文】     


声明:本文由刘著民原创。网络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出处和作者姓名,并通知本人。报刊、广电等媒体如需转载和引用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同意后方可转载。(联系方式请见首页公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