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电视访谈节目,一般都是你好他好大家好的局面,一团和气,和气生财,也符合中国官员喜欢在公众面前一贯扮演的谦虚、谨慎、亲民的形象。
不过,当官员在电视节目上被对方逼到“墙角”,
当场发飙,并拒绝继续录制节目的场面确实不多见,颠覆大家对官员的“传统”印象,于是,大家搬起板凳,决定都对这场“电视发飙会”给予关注。
近日,一段南昌电视台新闻频道《文明行风热线》“3·15特别节目”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网友热议。在这段视频中,节目的两位嘉宾江西南昌市卫生局一位女副调研员和一位律师在录制现场展开“舌战”,女副调研员因为不同意律师的观点,当场发飙,拒绝继续录制节目,并指责“律师不懂法”,律师则回应说对方是“傻
×样的人”、“狗屁”。
节目中,这位女副调研员显然是被“惹毛”了,拒绝在继续录制节目并指责“律师不懂法”。而和他对话的律师业非省油的灯,回应说对方是“傻
×样的人”、“狗屁”。
原本希望和谐的节目,被一个女副调研员和一个寸步不让的律师“搅黄”了。
他们在节目中主要讨论的是“医托坑人患者怎么办”这个话题,律师认为医托屡禁不止,这是卫生行政部门。女副调研员则认为,这不是南昌市卫生局管辖的氛围,要求主持人将节目暂停,称节目变了味。其实,一个很简单“打击医托保障患者”的问题,居然成了干柴烈火一点就燃,有一些看点。
可惜的是大家看点都关注到女副调研员的发飙和律师爆粗口上了,他们辩论的实质问题:“医托坑人患者怎么办”这个话题却无疾而终,没有答案,女官员和那位律师还口沫横飞的说个啥劲?
中国官员确实大多是“办公室”官员,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展示自己的辩才的,就是有什么事情,也是别人求自己,三言两语的对付过去。试想谁人敢在公共场所,特别是公共得不能再公共的电视节目中质询政府职能部门官员呢?官员平时就根本没有“接受质询”这个概念,面对律师的步步紧逼,只有顾左右而言他,下不了台也是应该的。
如果不是电视台故意炒作的话,我认为这样的让官员下不了台的节目可以多搞一些,满足一些众多“低级趣味”观众的口味,同时官员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才可以让官员们“想起”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会带来实质性的结果,应该两全其美。
但是事情从来都不是按我们理解的而逻辑进行的。
这位女副调研员同意上节目,或许也做了思想斗争,或许上这个节目后现在还在后悔。不过按常理官员当初同意上电视无非是想显出部门、官员亲民、素质高、文明行政的一面,未料对手是一个律师,而且言语中是步步紧逼之态,官员措手不及终于发飙,显示出官员的一贯性常态,这说明平时官员发飙和爆粗是常有的事,那种为民弓下腰的官员不是没有,那是相当的少。
至少,这位女副调研员不是,是不是可以推广她代表的单位的素质也是如此呢?我只是这么想而已。
官员上节目,就是要说明问题、解释问题、解决问题,不是让你上去一问三不知,不是让你对自己不想回答的问题,就给对方扣上“不懂法”的帽子。官员说律师“不懂法”,那这位官员应该懂法,懂法的女副调研员为什么就不能依法治理或依法去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打击医托呢?女副调研员认为打击医托是公安部门的事情,推得一干二净。我想公安部门打击医托是他们的职责,但这是“医”托,当然和卫生主管部门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卫生主管部门为什么要回避这样的联系呢?为什么不治理医疗系统内幕的那些和医托之间的联系呢?要是按照这位女官员的逻辑,中国没有哪家职能部门可以干成一件事,因为大家遇到事情都想“推皮球”,推得“眼不见心不烦”最好。
此地无银,起码三百两。
吵架也吵了,官员和律师在口头上都没有输,那谁输了?那是众多的第三者:被医托坑惨了的广大患者,因为说了半天,除了发飙和爆粗口外,你能对他们解决“医托”问题抱有希望吗?我想看到这一幕观众心都凉了半截,还能期望这个问题得到解决?
我想,官员平时亲民作秀也罢,这次电视发飙也好,关键在于迅速解决问题才是上策,不能只打广告,却从无疗效。如果,老百姓都认为官员就只是耍耍嘴皮子,遇到棘手问题就知道推,那这种官员完全可以叫广大老百姓轮流当当,动动嘴皮谁不会动?这样的官员谁不会当呢?这不算一个难事。关于官员们
“事先张扬”的表演,大家不必看了,不管表演好或是恶劣,都很难有下文,没有后续。要是下次有人再遇到这类官员,我认为还会爆粗口,虽然爆粗口绝对不应该,应该
道歉。
我想,大家需要继续关注的是这场电视发飙后,何时能解决“医托”问题?有没有时间表?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医托”问题能在官员发飙后解决吗?这应该是一个考人耐心和智力水平的问题。
【刘著民/文】
声明:本文由刘著民原创。网络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出处和作者姓名,并通知本人。报刊、广电等媒体如需转载和引用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同意后方可转载。(联系方式请见首页公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