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堵墙 两个世界

(2010-04-27 12:39:05)
标签:

外来流动人口

岗亭

安街门

围墙

北京

杂谈

分类: 时评

   今后北京的流动人口将迎来一种新的生活体验。北京已开始试点推行城乡接合部的流动人口“倒挂”村的封闭管理模式。按照这种封闭式管理模式,警方联合政府部门为这些村落建围墙、安街门、设岗亭,并封闭一些不常用的路口。这些城中村统一安装监控探头,还配备大量的巡逻队员。 (据4月26日《新京报》)

   流动人口“倒挂”现象,其实不只是在北京,全国各地的大城市城乡结合部都是如此。随着各地城市不断的扩展,土地被占,房子被拆,有主的人成了无主之人,前往大城市打工,养家糊口是充满艰辛的。买不起房,在城市租不起房,退缩在城乡结合部的危旧房中安置下来,确属无奈之举。

  流动人口管理一直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难点。流动人口因为大多居无定所,变成了政府眼中的“盲流”,其实,打架、斗殴、偷盗除了外来流动人口外,本地不法分子也很多,用“建围墙、安街门、设岗亭,并封闭一些不常用的路口”这种方式来管理外来流动人口,解决治安问题,北京政府的这个决定理由显然是不充分的。

   中国人对外国一些大城市外围分布的大量“贫民窟”是很有感触的。中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就是在竭力避免这类“贫民窟”出现。重庆的大规模旧城改造,是这样。重庆搞公租房是分布在各经济区周边,而不是集中建,也是这样。北京看样子是“反其道而行之”了。

  我总认为,作为人是要融入社会的,会交流、沟通,和时代同步,这才正常,而不是被封堵起来。村落是开放的,管理是必要的,但是否就应该修起高高的围墙“禁止通行”呢?这种“围墙、安街门、设岗亭封闭式”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歧视,是真正的“方便自己”,阻碍他人自由的一种歧视政策。现在的外流人口为北京的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却仍得不到承认,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人要融入社会是全方位的,思想上的和行动上的,这是人为的在把人分三六九等,这就利于社会稳定吗?生活在封闭管理区的下一代是否有一个正常的生活、学习环境?孩子们的出去会不会受到歧视?孩子的父母会怎样讲述这段“封闭”的故事?孩子的人格该怎样的塑造?这都是问题,无法回避的问题。

   记得吕克贝松监制的一部影片叫《暴力13区》,说得就是一个在高墙内的一个世界,无序、暴力、充满死亡。这个世界和被荷枪实弹警察守卫的现实世界就一墙之隔。说在非洲索马里、海地修这样的墙,我相信,说在巴黎有这样一个混乱地区,我不相信,所以我一直把《暴力13区》当成动作科幻片来看,但北京开始实行这一的封闭式管理模式,我倒是依稀看到了电影中的影子。

  在我的记忆里,最著名的有两堵墙,一座是柏林墙,现在已成为历史尘埃,一座是以色列修建的隔离墙,目前被全世界谴责。当然,还有中国的长城,也没有阻止游牧民族和外国人的侵略。

  实体墙只是技术性的,矗立在那里终究会风蚀垮塌,但横在那些外来流动人员心中的那堵墙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