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著民
刘著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015
  • 关注人气:18,3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胶囊公寓”替代不了政府应尽的职责

(2010-04-10 21:01:51)
标签:

房产

胶囊

经济适用房

公寓

黄日新

深圳

分类: 时评

近日,一位78岁老人黄日新在北京海淀区六郎庄建造了8胶囊公寓,每间面积不到两平方米,却可躺、可坐、可看电视和上网。黄日新是去年在报纸上偶然看到日本的胶囊旅馆后,萌发了自己建造胶囊公寓的想法。他表示建造这样的公寓不为赚钱,只想找到一种解决刚毕业大学生过渡房问题的办法。

我知道,这位老人修建一间2平方米都不到的房间确实不是想赚钱,虽然说“可躺、可坐、可看电视和上网”,从公开的照片来看,要看电视恐怕得将电视安在天花板上,而且要液晶屏的才行。我不是行家,从公开的照片来看,住这种房间还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虽然没有窒息的危险,但在房间内的一举一动恐怕都要被隔壁的知晓,两口子住恐怕不行,晚上弄出声响影响不好。要是年轻大学生,也最要不要耍朋友,因为就是耍了,在这的环境内,最好是柏拉图式的恋爱方式才行。

“胶囊公寓”的出现,有人认为是创新,有人认为给大学生提供了临时居住地。我认为说这些话的人,一般都是专家,专家不住这样的房间,就可以尽情把这些社会“自我救赎”之举说成是创新,这样一说,就替政府解了危,政府也巴不得有人提供这样的只能转身的房间,从而减轻政府压力。

但让老百姓“居有其所”难道不是政府应尽的职责吗?

中国的官员和职能部门喜欢“丧事喜办”,就像这次山西五家岭矿难,明明是一个特大的责任事故,在还有30多名矿工兄弟困在井下时,却忙于表白救援的“伟大奇迹”,硬是用一个世界级的矿难(从被困和死亡人数)“奇迹”般转变成救援英雄事迹报告会,这是很可耻的。其实,胶囊公寓的出现,是政府的失职,这不是创新,不是艺术品,是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管控不力或者说无法管控的无奈之举。

政府对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住房是有解决手段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及重庆准备建的公租房,都是面对低收入人群的,但事实上都是风声大、雨点少。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卖土地给开发商建商品房是保持当地GDP增长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黄金地段基本上卖给了开发商,“土地财政”导致地价越来越高,从而拉动房价越来越高,从而将低收入人群赶往边缘地带。而经济适用房也好,实物性的廉租房、公租房也好,其实都是政府划拨地,将减免许多税费,这样政府捞不到什么好处,虽然建这类建筑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需要,但在高额经济利益面前,“社会稳定”反倒成为次要的,所以各地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等都是零零落落,永远赶不上商品房的建设力度。

就是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又会对真正需要住房的低收入群人有多大帮助呢?全段时间,不是在一个经济适用房楼盘的住户中,不是有家有万贯,开奔驰、宝马的主吗?这些有钱人又是获得经济适用房购房资格的呢?我还看到一条消息,在某地的经济适用房项目的资格审查通过的名单中,居然都是一些公务员!经适房只会使真正的穷人永远没房住。城市中不少穷人,让其购买经适房,不要说根本就拿不出30万元,既使10万元、5万元,甚至1万元也拿不出来。什么时候你真正听到过过住房旗帜鲜明的给工人、农民工、低保户建经适房?卖得起吗?

“胶囊公寓”的出现或许让当地政府松了一口气,就像深圳出现“集装箱住房”,马上就有所谓专家鼓吹这是一个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的方式,却在有意无意中抹去政府应尽的责任,这是悲哀。

在这些“集装箱住房”、“胶囊公寓”等这些带有强烈悲壮色彩的住房出现后,我们的住房在哪里?政府大楼内的“为人民服务”是为谁写的?政府以人为本,到底是以什么人为本?政府看到诸如“胶囊公寓”之类的民间搞笑版的住房出现时,政府难道不该自责、羞愧吗?

全国有这么大,不都是像北京、上海、深圳经济发达,外国人来得多,其实还有广大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还有很多人吃不起饭,上不起学,住土堆房,我们展示给世界的不只是光鲜的我一面,更应该关注民生,切切实实关注老百姓生活、住房问题才是科学发展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对一个国家来说,世界是很危险的。

 政府应尽的职能是每间只有2平方米的“胶囊公寓”担当不起的。

“胶囊公寓”替代不了政府应尽的职责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