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不要欺骗我们的感情好吗?!以后还怎么相信爱情——片?
突然间想起来,算了,还有韩剧。
换句话说,陆产爱情值得商榷。(对不起,我还没来得及看《欢乐颂》。)
想看《不二情书》,的确是延续了对《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好感,以为这部《北西之不二情书》总得有点关联,看着看着明白了,什么关联都没有,除了吴秀波和汤唯,然而两位在里面的表演也并不怎样,人设崩塌,三观粉碎,虽然我看片的时候,的确是感动了,不过那是因为秦沛和吴彦姝,等出来影院几天后,发现连那点感动都没了,因为这段感人的情节,有很多疑问:
两位老人家是建国前到的美国,在美国生活了那么久,培养出了一堆优秀的儿女,有医生有律师,都是高知分子,孙子还在NASA工作,被派驻到太空站。他们的房子,坐落于加州(注意,不是唐人街),然后问题就来了:
老人家出问题的时候,孩子们呢?
问题小到撞车大到结婚、去世,没见到孩子们出现,只有一个中介围绕在他们身边,优秀的涵意是什么?事业的成功?
到美国那么多年,就算不能融入主流社会,毕竟这个太难了,但是至少,日常的交流不会有多大问题吧?
保险、驾照,都不怎么会处理,那么多年来,怎么顺畅生活的呢?
给孙子写封信,表达情感,这是人之常情,然而用文言,这个设计当然是有意的,否则不足以引发大牛的引经据典,也就难以让爷爷共鸣,但是,这样的情节,说的通吗?在美国,能懂文言又懂英文的华人有几个?看样子爷爷也不认识木心那样的人,那么,这一封文诌诌的信,真的是为了寄给孙子?
至于那些古文,难道不应该都是我们熟知的吗?看着豆瓣里有人专门摘出这些古诗词赞叹不已,我感觉很悲凉,这个年代,原来我们的经典普及,都要靠电影了。
两位老人家的情感固然感人,然而,总觉得为了感人而生造出一些情节,并不是接地气的感人。为了陪衬出两位老人家对大牛的依赖,所以,孩子们就都隐形了?而赌城生分之后,爷爷又为什么接纳了大牛?这里面欠缺一个服人的理由,导演固然掌握了一切权力,但至少应该做到说的通。
另一位感人的配角是惠英红,演技和秦沛、吴彦姝有的一比,从情节上来说,她这里连硬伤都没有。
但是如果一部片子出彩之处在于配角,这也是很大的问题。毕竟,观众进影院,不是专门为了配角吧?只能说三位配角是意外之喜,没让这部戏烂到无可救药。
现在说回主角。
相比《北京遇上西雅图》里的医生扮相,这部戏里的吴秀波,显得年轻,略带痞气,在前半部戏里的中介形像还算贴切,小算盘打得贼精,除了长得帅,特别符合人们心目中的房产中介形像,到了后半部,脱形了,改邪归正后的中介,非常理想化,太梦幻不真实,我们只见过现实中前半部的中介,没见过酷似书店老板的后半部这样的中介,然而戏里始终是一个职业,并没换。因为爱情的洗礼和受到爷爷奶奶的感染?似乎是欠缺说服力。
另外大牛和几位金发美女那是哪一出呢?爱丽斯说大牛搬到她家里,然后不辞而别,这么莫名其妙的行为,是为了表现这个人物的什么呢?
同样欠缺说服力的是女主角。如果说十五岁拿刀砍人是为了老爸,这在情理上都说得通,那么老爸去世后混迹赌场,脱略形骸,任性去赌的洗码妹,是有点说不过去的,no zuo no die,但怎么看都是怎么作,可以不欠债,但是欠了,遇到老同学,轻率地就信了,至少也应该多看几回他连赢21次吧,赌场里的生涯,看的人还少吗?而且陆毅又没帅到让人色迷心窃的地步,总之,说不过去。
当然这个100万很关键,导致情节出现了关键转折:娇爷答应跟着邓先生去跨年了。
答应,意味着什么?
我是小纯洁我不懂,但娇爷长年混迹赌场她是懂的。邓先生也是懂的。
邓先生一句心疼的话,娇爷哭了,然而这么一句话就能萌生爱情,我也是不懂。
爱情要是这么容易,那么大家不说别的只说心疼好了——反正不管什么样的女孩子都需要心疼的。
心疼完以后,还是得说钱。当娇爷以为自己爱上了,结果一摆困难,邓先生说钱,娇爷又火了。
她这个火倒也可以理解:本来爱情可以拥有上千万乃至更多,这一下子就掉价了。
问题是她跟着邓先生来的时候,爱情还没萌生。
成年人的游戏我也是不懂。
总之娇爷用邓先生给的20万大赢特赢,赢到敢于拒绝邓先生的挽留,还够钱到伦敦找教授。
娇爷成了人生赢家。
其实从生意角度,邓先生也是赚了。
然后娇爷又遇到一位诗人,又是铩羽而归。
历经九九八十一男,方能得到真爱,这是娇爷《伦敦游记》的由来?
娇爷到伦敦,去找教授,找教授干啥呢?
难道是为了爱情?
爱情怎么来的?
一年多的通信,中间经历过三个男人,刚从这张床上下来,就劈头盖脸的一顿真爱,这样的硬伤,叔可忍我不可忍。
人类社会进入互联网社会已经这么多年了,古老的通信放在古代那是感人的,电邮的方式放到《西雅图夜未眠》也是感人的,但在微信漫天飞的这个时代,用那么古老的方式传情,我就想知道:查令街84号的书店主人那得通晓多少国家的语言?而且得多小心才能够不把他们二位的信给弄错?这计算和辨识能力,简直可比计算机。脱胎于现实的艺术可以略高于现实,我赞同,但是离现实太远了,远到不着边际,这就没有说服力了。
一旦这个基础事实立不住脚,再美好的情感也让人觉得矫情。男主和女主,都有个沉沦、迷茫的过程,各自受到原生家庭的严重影响,然后互相拯救,这看上去是个童话般的戏码,然而由于太假了,所以看完以后觉得真受骗,如果真有爱情,里面的各种植入广告也都可以忍了,然而并没有爱情,只看到了各种为商业而做的设计。
这种把观众当傻瓜式的编法,别告诉我说这是尊重。
再美丽的风景也挽救不了情节硬伤,毕竟进影院不是看风光片。如果为了看摄影和男女主角的颜,那也只要看图片就够了,通篇下来感觉没有说服力,越回想越觉得是烂片的感觉。
当然,即使是一部烂片,也还是值得写一写影评的,就当是锻炼写作能力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