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晚要见一位在行学员,学员资料已经看过,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学员自身简介,一部分是学员的问题,因为问题已经很清晰,所以没有再问他要问题列表。
从学员提供的自身简介中,我看到熟悉的名字,那个产品我曾经用过,不过了解得不算多,于是又从网上搜索资料和访问网站,这是个不同的角度,而以前属于用户角度。
给每个人的建议,应该是有针对性的,这样的事先了解,有其必要性。
通常来说,在见面过程中,我还会问一些问题,比如平常的习惯、职业生涯规划、现在的工作情况等,都是围绕着学生的问题来的,了解多一些情况,也是为了针对性方案。
由于见面时间比较紧凑,通常来说,有些有完备资料的内容不会展开,比如如果我对学员推荐深圳图书馆,只会简略介绍图书馆怎么用,见面结束后,会把资料直接发送给学员,这样,既不占用见面时间,可以紧扣主题提高效率,也会让学员获得的知识更加充分。这些资料都不相同,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发送,包括推荐的书单等。其实很难有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因为每个人的行业、职业、性格、习惯、兴趣等都不一样。
通常会有邮箱等做为联系方式。如果是基于商业考虑,就不应该留下联系方式,学员再有问题可以再次付费约见,然而世间一切,并不都以商业考量。见多见少、见或不见,都不需要刻意。对于学员的问题,可能的情况下,我都快速回复。
在约见结束后,通常我会做一个简短的回复:想想整个过程中,学员的问题,我的表现,有哪些地方做得不错,哪些不足,还可以怎么改进。有些改进措施,就直接体现在邮件里了。
所以所谓的完整过程,似乎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是结束。以前做过的培训等也都如此,认识了、了解了,有些人就一直联系着。不过微信比较少,我个人还是不太喜欢用微信联系。
这个过程,其实不是只针对在行学员,我做事情的套路就是这样:
1、准备。
2、过程中的专注。
3、事后的总结。
4、过一段时间后的汇总总结。这个汇总,往往是分两个维度:
A、纵向。比如我接触的在行学员的总体情况,我透过在行了解到的其他情况,这种总结可以帮助我更深地了解在行。
B、横向。比如进入月总结,放进其中的一个分类,是全月做的事情之一。
包括这种写作,也是梳理的方式。现在见的人还不多,用大脑可以记住,以后可能会做个较详细的记录。
写文章时虽然会用到一些内容做为素材,但关系到学员的情况,通常并不会具体去写,泛泛提到,没有识别度,这也是保护隐私的意思,虽然其实也谈不上隐私,但总是谨慎为好。
一个认真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可能不合时宜,不过自己喜欢这样做,长期来也形成了习惯,心里很安稳。
前一篇:高强度训练:微信群分享
后一篇:橘皆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