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昨晚还是高强度训练。八点到十点在一个微信群分享,语音、截图发送、打字,井井有条,本来以为是红点,还找了小伙伴帮忙,知道是微信群,明白自己就能搞定。
方法很简单:
上午就把PPT完成了,下午修缮一下,忙其他事。
1、网页和手机同时上。网页打字+发图片(事先把PPT存成图片),手机发语音。
2、PPT存成PDF,上传到网盘,微信公众号回复关键词可下载。
3、微信群置顶聊天,有些资料比如需要用到的个人微信名片,存放好,用时直接转。
4、相关资料,放在记事本里,也是事先存好,用到的时候直接转发。按顺序编好号。
考虑了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比如手机没电,所以把充电线放在手边。
由于还有轻微咳嗽,本来是担心效果的,不过这也正好发挥微信群分享的优势:说完话以后,别人需要消化,需要有个间隔,这样正好喘气。其实过程中进入状态后,也忘了咳嗽这回事了。为了润喉,先冲了一大杯蜂蜜水放在手边。(插播广告:鸣谢@尚风寨蜂蜜 )
在分享开始前,先发了一篇长微博,分享结束后,又发了另一篇,都是写好先放在scrivener里面的,可以不发,但是,为什么要让事情影响到固有的节奏?
其实这还是以前在QQ群分享练成的本领,不过是挪到微信群而已。所以事实上,也谈不上挑战。
若说不同,就是以前在QQ群分享是以文字为主,这次加了语音。
后来我想了想,如果手机不是拿在手里,解放出双后,效果会更好。所以以后可以试一下用耳麦进行。
今天早晨进行痛苦的收尾工作:对昨晚的速记内容进行修订。
我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速记的记录速度的确是会非常快,但由于对某些领域不了解,所以记录出来的内容可能会存在很多问题,但是读者并不了解这一点,可能会认为你讲得就是这样。而且演讲等过程中,难免口语化用词,速记会全部记录下来,而这样的形式,不适合于发布,毕竟阅读习惯不一样。
不过这个修订量的确超过了我的预想。
改进方式可能是若有类似的分享,不建议发布文字稿。
这个总结可能对别人并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这个做法本身:
做完事随手写个总结,同时思考一下改进措施,这样的人,据说进步会很快。
前一篇:你要学会从现有的工作中找到乐趣
后一篇:我处理在行约见的完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