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从7月14日发病,到今晚,可称痊愈,这个过程,是6天的时间。
6天里,从快速转变缓慢的步调。
6天前是出差,先去了北京,再到婺源。起得早,睡得晚,又睡不着,其实后面几天也都是特意安排宽松的,只是前面两天没有休息好,就一直觉得累。病了,虽然是无奈,但也只能慢下来,从事务中抽身出来。
即使是难受中的缓慢,也还是有种美感在内。思维和行动都缓慢,喝一杯药,也是饮茶一样的感觉。和外界,也基本上是脱节的,不开微信,不看朋友圈,看看微博,但不怎么发言,没有电话打进来,也不用说话,所以有两天根本都不知道嗓子哑了。到嗓子好了,能够正常说话时,觉得很可贵——这是相比前几天不说话犹咳嗽的情景而言。健康总是这样,平常不太注意,一旦失去了,百般难受时,方才意识到重要。
错误的循环是:一旦好了,就忘却,然后到再不舒服时,再想起。
我不愿意犯这样的错误,所以即使身体已经感觉好了,还是不敢掉以轻心。到了晚间23点时,停掉手里的事情,去休息。伏案工作,隔段时间,就提醒自己起来走走,到阳台上看看花,看看天空和云。
难受的时候,做不了事情,就看电影,侯孝贤的文艺片,《最好的时光》和《悲情城市》,以前买过一本书,朱天文的《最好的时光》,有些内容,因为没看电影,理解得不好,现在对照着看,觉得不错。对于呈现的艺术,我有衷心的迷恋,本来是有一系列计划的,比如去苹果店学imovie,因为病耽误了。
煮红枣枸杞姜汤,煮冰糖蜜梨,熬清粥,煮青菜略淋生抽,蒸酱油饭,吃到八分饱就停止,甜的东西吃多了,就喝绿茶清口。精心地调理着身体和肠胃,仿佛修复机器零件一般,能够有修复能力,都觉得好,真怕到一个阶段后,各种凋蔽、百孔千疮,不过因为还没有到,也不多担心。
其实,累并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把握不好休息的节奏。
比如上午很累的话,中午吃饭可以补充给养,饭后午休一下,精力就可以恢复。然后下午又很累的话,可以在吃晚饭时补充给养,饭后略事休息,晚上即使再忙些,在大概23点时终止,然后睡觉,一天分成小阶段,分别是累-休息-累-休息,而且是能够得到真正的休息,神经松驰,身心和谐,不会有什么大碍,如果过程中只是拥有休息的形式,却没有得到休息,疲倦就会累积起来,如果五天的疲累累积到周末可以休息,那也还好,如果周末仍然不能调整,时间长了,就会埋下隐患。
有些人睡眠质量好,不管外部环境如何,睡下了就不容易被惊醒,这是幸运的事。
有人睡眠易受外界影响,比如我,就会麻烦些。不过只要回到熟悉的环境,得到充足的休憩,也就会好起来。
人对于外界、自我,若都能够有较清楚的把握,或者是虽然遇到意外,但可以在还没酿成恶果的时候,及时回到可把控的环境进行调整,精力管理就会在较好的范围内。必要的时候,人可以透支精力,如急风骤雨,不过也要明白“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夕”的道理,在事务达成之后,进入缓慢的生活节奏,休整好后再迎接战斗。
后一篇:谁杀死了你的灵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