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在面对过错方面,充分体现一个人的成熟度或者说修养:
有人是:指天骂地,坚称不是自己的问题,不知道实情、被骗、签名不是自己的、被迫的、制度不合理、体制有问题、领导的责任、童年的创伤……
有人是:不迁怒,不贰过。
我发布《常州信用卡透支6毛6年后欠费近万事件:是银行无耻透顶,还是有的人无知透顶?》http://weibo.com/p/1001603865882811088339
,有人说:别人都在争论银行制度的不合理性。你在讨论承认银行制度合理的情况下的个人行为。
问题在于:就算银行制度不合理,就算银行最后同意了调解,也不等于责任归属银行、事件中的那位先生没过错。
事实上这个结果也让有些人振振有词:银行要是没错,为什么接受这个结果啊?明明就是心虚!
攻其一点,转移视线,类似于在辩论中说:那个人是小三啊,她的话怎么能信!
我们身边其实充满了长不大的巨婴,他们要求别人道歉的时候,却并没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时,也没有道歉的习惯,他们的做法是,用“不知道”或“我不是故意的”有力地推卸出去,他们相信“无知者无罪”,他们抨击代表着强大势力的机构,觉得自己是在维护正义,可是,事实就是事实,事实也许会被扭曲和忽略,但事实还是事实。有人总结的好——“我弱我有理,我穷我有理,我粗心我有理,我不懂我有理”乃是纠纷常用四大理——但是,理,还是理。以上四大理,所认的,是自己的理,不是社会公认的道理。
什么时候我们这个社会是按强和弱来划分阵营了?凡是强就是错?凡是弱就是对?只要反对强势一方,就是正义?凡是向强势者叫板,不管对错,都会吸引到眼球和拥护?
这样简单粗暴的划分法,依据又是什么?
这和小孩子被凳子绊倒,大人打凳子来安慰小孩子的逻辑有什么区别呢?
责任总在外界,个人的错都情有可原。
如果一直停留在这种孩提时代的简单归因思维,人又如何长大?如何“立”?
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么多人不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努力不够,而是没有好爹、没上好学校、没遇到好伴侣等等,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犯错被指责的时候,很多人也并不会反省是自己的问题,金岩石老师出轨被拍,在微博倒是公开道歉了,不过道歉得很有艺术:“每个男人的血液里都流淌着艳遇的渴望,灵魂深处也都有责任的铜墙。”一句话就把所有男人给拉下了水,这意思是:又不只是我一个人。这个说法其实耳熟,成龙老师也曾经有类似的宏论。
凡是把个体行为上升到“每个人都有可能”、“所有人都是这样”的情况,我都觉得没必要争论了。我只希望,不要被代表。
剥去那些花里胡哨的辩护、铺天盖地的谩骂,有些事,本来很简单:
弄清责任归属、是非曲直。
是谁的责任,谁担负。
错了,承认错了,承担结果,改过自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无知,承认无知,努力学习,更新知识,不以无知为傲,不因为自己无知而宣扬知识无用论。
我理解,这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