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唐太宗与魏徵,一方纳谏,一方敢谏,君明臣贤,传为千古佳话。“贞观之治”向被誉为封建社会政治清明的一段时期,太宗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也流传青史。这段话,是魏徵逝后唐太宗说的。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春天,正月,当魏征病时,太宗派人前去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
唐太宗对魏徵,知遇之恩,相待之厚,着实体现出明君的风范。对魏徵来说,为人臣者遇明君,能够施展抱负,治理国家,不复有“知音难遇,千古同悲”之叹,那也足堪庆幸。
如果到此为止,不再有下文,那么这是一段完美的佳话。
可是并非如此。
同年秋季,七月,太子李承乾谋反的事情败露,太宗将侍奉太子的中书侍郎兼左庶子杜正伦贬官,“初,魏徵尝荐正伦及侯君集有宰相材,请以君集为仆射,且曰:‘国家安不忘危,不可无大将,诸卫兵马宜委君集专知。’上以君集好夸诞,不用。及正伦以罪黜,君集谋反诛,上始疑徵阿党。又有言徵自录前后谏辞以示起居郎褚遂良者,上愈不悦,乃罢叔玉尚主,而踣所撰碑。“俗说的“人走茶凉”,人死如灯灭,这碗茶,在政治的桌上,凉得更快,甚至会结冰。魏徵到底有没有结党营私和沽名钓誉,已成历史悬案,但太宗对他的信任,并未深到自己认为的地步,否则不致如此生疑和听信人言,这可以断定。而依太宗一惯的性子,似也不必如此绝情,这里面或许有不为人知的内情。
还有戏剧性的一幕。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亲征高丽,损兵折将,“上以不能成功,深悔之,叹曰:‘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命驰驿祀以少牢,复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诣行在,劳赐之。”
这一座碑,立了又倒,倒了又立。
如果只看见倒,或者只看见立,都不是全部的事实,据此而下的结论,都并不全面。
从这个故事里,这个道理非常明确。
不过,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即使知道这个道理,却还是会犯片面的错误:往往凭一鳞半爪的信息,就轻易得出结论,并且为了证明结论的正确,会固执地寻找更多的论据,于是,信息紧抱成团,看上去固若金汤、坚不可摧,而事实上,那可能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僵化固执的心而已。
另外的故事:
有人看完上面的内容后大怒:“萧秋水,你这个坏蛋!你为什么不把文言文给翻译成白话文?你是愿意让人看不懂吧?显得你有学问还是怎么着?你看人家易中天和于丹,把复杂的历史写得那么好看!”
这个说法有道理啊,萧秋水你这个坏蛋你到底是为什么?
萧秋水淡淡一笑,说:
对一个事物看法片面,除了心智模式以外,还有其他种种原因,比如“懒”。因为不懂原文、不愿意去了解原文的意思,于是就读各种解读,结果被其他人牵着鼻子走。原文固然也可能经过了粉饰,但毕竟更接近事实一点,我翻译成白话,其中必然有我的加工
,相比之下,你要哪个?
后一篇:别再死记硬背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