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为自己生命的艺术家

(2015-03-04 19:16:24)
标签:

杂谈

《宝瓶同谋》有一段我很喜欢的话:
在转变的过程当中,我们变成了自己生命的艺术家和科学家。经过提振的知觉会在每一方面提升我们“创造者”的质素:整体视野(whole-seeing)、新鲜——孩章般的认知、好玩——流畅感、爱冒险、轻松地专注于事物的、沉浸于沉思对象、同时处理几个复杂观念、愿意放弃通俗的观点、进入尚未形成意识的材料、依照已成状态不依期望或制约看事物。

有人问我,为什么我每天都充满干劲和活力?他们怎样才能做到我这样?

我知道对自己来说关键点在哪里,但对别人却可能无效。是否愿意被唤醒、唤醒后又是否愿意以行动促进转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很多人看上去也在做,但是没有成效,从效果来反推,不是方向错了就是方法错了。不过,说别人错,这个会激起很多的反弹,因为人们要的是鼓励,是“我已经在做了,哪怕一时还没做好,请赞扬我”这样的态度。

困扰可以不时发生,如果是不同的困扰。
相同的困扰如果经常发生,这就不是正常的事情。

《宝瓶同谋》的这段话,给出了一个理想中的状态:知道转变的过程中可以成为这样,于是照着这个愿景努力,至于怎么才能这样,每个人其实有不同的途径。比如有些人喜欢画画,那么他们的创造者质素可能体现在画画上,有些人喜欢IT职业,那么他们的创造者质素可能体现在解决方案和项目上。但是那种新鲜感、冒险和专注是一致的,不管它们投注在什么上面。

阻碍我们的到底是什么?

有很多。比如来自家庭的阻力,来自社会的,来自自我的。在所有的阻力里面,仍以来自自我的阻力最大。如果一个人不想转变,或者说了想转变但是叶公好龙,那就没有办法转变。要促成这个转变,说来也轻易,我自己是透彻地知道几点:
所有的人都会死的,包括我自己在内。
活着就要担负起责任,对自我的、家庭的、社会的。
世界的美与珍奇是无限的,我发现不了,是我自己的错,不是世界的问题。

第一条,就把路封死了,因为这个清醒的意识,所以我不会浪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我可以对人很客气很礼貌,但对于阻碍我的,也毫不留恋,我不会去考虑,这个人这个事对我未来可能有用,我现在还是要如何如何,因为这样的利弊分析,让自己生活在纠结里面,明明不开心,但为了利益虚与委蛇,利益真的有那么重要?
第二条,自我但不自私。我没有逃避过自己的责任,相反,责任心是非常重要的内驱力。只不过,我的责任完成和很多人不一样,比如尽孝,很多人认为听从长辈的话就是尽孝,所谓孝不如顺,我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因为长辈的话不一定对,即使是为我好。我拒绝接受不合理的安排,在这方面我的确叛逆,但是自我的生命完成,有时候就是需要割裂这些不必要的牵绊,否则,就一直只是附庸,而且会用这个附庸的心理来要求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的人,如同“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然后用当初自己所被动接受的,主动施加于别人。
第三条,是一个归因的问题。很多人把自己的命运归因于环境,把生活的无趣也归因于自己所受的影响。但对于一个成人来说,其实这都是借口:大学毕业前没有经济能力,靠家里提供经济支持,被动地接受学校的教育,那么毕业以后呢?怨就业压力,怨工作不好,怨父母,怨社会,也怨自己不能摆脱影响,一辈子这样怨下去,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很多人问我问题,我都会诚挚地回答,但只要发现,对方开始倾诉,开始为自己辩护,我就不再回复了,因为我不想成为情绪垃圾筒,也觉得再回复的意义不大。没钱,去赚。没能力,去学习。找不到合适的伴侣,先提升自己的修为,走到更大的世界里去,在1000万人的城市里,遇到伴侣的机率,总比100个人的村庄要大些,但如果不行动,走不出去,这又怨得了谁呢?

成为自己生命的艺术家,有可能意味着被谴责(父母养你这么大,你翅膀硬了,不听话了?)有可能意味着孤单(当别人醉心于刷朋友圈,自己在苦读、在跑步)有可能意味着承受较长时间的寂寞(努力一天见不了成效,一月见不了成效,有可能需要数年之久,甚至,也有可能始终没有成效),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然而它可能也意味着自我的完成、更丰美的人生体验、更深刻的世界洞察,就像一杯珍藏多年的稀世葡萄酒,所有人都在饮,酒一样,杯子也一样,有些人被呛到,骂这个酒好难喝,有人要兑雪碧才能喝下去,而唯有真正懂得品酒的人,在酒液的芬芳在舌尖弥漫,从喉头滑下去,整个身心都有点醺醺然,欲仙欲死,这样的享受,需要长期修炼才能获得,一如当年葡萄离开枝头,在橡木桶中安静地慢慢发酵,历经多年方成琥珀般佳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