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未死,是我们的童心死了

(2006-10-09 20:35:30)
分类: 文学随笔
 
  我不是诗人,大学时因为荷尔蒙的分泌而写过一点,是每一个有青春期的学生都做得出来的事。我诗读的也不算多,但我对诗人抱有好感,这算是我对诗的基本态度吧。
  在我的学生时代,诗人尚有着崇高的地位,最早买到的北岛诗集也被人三借两借没有了去向。如果说,今天诗人的地位是一种不幸,那么,谁又是这个时代的一种幸运的身份呢?被偷拍狗仔们包围的王菲和躺在医院的“肥姐”沈殿霞吗?恶搞或者被恶搞,成了这个社会的基本关系和心态,于是,人与人、身份与身份之间相互的敌视和不信任乃至攻击,就成了每个人的命运。指责和攻击诗人,只是这个普遍命运的一种表现。
  休说赵丽华引起了大众对诗的关注。胡戈的《馒头》恶搞了《无极》之后,我们看到的是大众对中国电影更多地失去了公允和耐性。可以断言,“废话诗”的热闹过后,大众对诗歌只会增加他们的偏见。
  诗,始终是语言的精灵,美丽而自在地存在着。远离诗歌,失去诗歌,只是因为我们在失去心灵,失去童年。
  记得在一次采访画家东方涂钦时,他讲到每个儿童都是他的老师。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讲到自己一度成诗人的缘由:在一个乡村的午后,一个小男孩读到了泰戈尔的《飞鸟集》,说不出为什么眼泪就不住地流下来。
  我认识的所有诗人都有率直而童真的个性,这在人们普遍被功利之心逼得走投无路与不择手段的社会,是我们获得救赎的可贵要素。
  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在著作《童年的消逝》中,将人类这种普遍的境遇归结为现代传媒无所不在的渗透。而在我看来,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我们需要两种自觉:一是珍视和尽力保有孩童时代的艺术天性;二是把现代汉语当做心爱的“积木”,在全球化的今天,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是你自己的玩具。
  “诗”,就是这样的积木,问题是我们对积木失去了兴趣。
  所以,如果“赵丽华事件”还有一些意义,那根本不是什么“为中国现代诗歌寻找出路”,而是为我们自己找回童心,找回把玩汉语的稚趣。(倍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