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学随笔 |
女儿真的到了上小学的这一天。做为一个受过中国式教育和了解当下中国人最普遍的教育心态的人,我开始认真地担心起思思将面临的状况。她绝对需要改造,需要适应这个社会安排的教育流水线,在这个流水线上,思思会是一块不受欢迎的原料,而我也不喜欢这个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产品”,我必须小心翼翼地让女儿从这个生产线上挺过来,不被齿轮挤伤,不被标准的模具压塑成没有弹性的一坨。
这可真是个难题。
恰好这两天,我在网上买到了一本《窗边的小豆豆》,一本据说以33种文字拥有数千万读者的小书。我对媳妇说,你看,甚至这本书的插图都像咱的女儿。小豆豆在小学一年级就被学校退学了,幸好,她转到了一所校门从地里长出来的学校,学校的教室是在退役的电车上,最主要的,她遇见了一个愿意把小豆豆所有的东拉西扯饶有兴致地听完,却不会插一句话的校长。在那样的学校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出色的。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出色的,我同样相信这是每一个父亲内心的真实想法。可怜的是,我不相信思思有机会找到一所校门从地里长出来的学校。我们的老师都确实是辛勤的园丁,这个比喻令人惊讶地贴切,他们持着锐利的剪刀,试图把这些孩子从小学到中学,修理成一排排一行行,那叫一个整齐。
在一次聚餐上,几个未婚的同事举手声明,将来决不把孩子送上学校,她们要自己教育或者“易子而教”。不管她们将来是否会多半向社会教育妥协,其中对学校教育模式的不满既真实又悲哀。
我现在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这对一个长期在夜间工作的人来说,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我要在7点半前,握住女儿的小手,把女儿送到“一年级接送线”的端线上,然后和女儿挥手道别,在离校门50多米的路程一侧,有几个高年级的学生“纠察”,随时纠正那些歪出鱼贯而入的行列的孩子。
我总在这样的情景下,想起自己的小时候,那时没有车水马龙,也没有人贩子,我总是一个人斜背着书包往半小时路程以外的学校赶。那时,我是一个常常迟到的孩子,并在穿过一片平房区时提心吊胆,不知什么时候会蹿出两个小太保来“翻兜儿”,掠走你心爱的玻璃球和画片儿。
思思现在会在我的笔记本电脑上画画和玩游戏,而我现在最大的心愿是让她能在一两年内对我的文学藏书感兴趣。那也许会成为她最好的保护地,保证她求知的乐趣和可贵的想像力。
这可真是个难题。
恰好这两天,我在网上买到了一本《窗边的小豆豆》,一本据说以33种文字拥有数千万读者的小书。我对媳妇说,你看,甚至这本书的插图都像咱的女儿。小豆豆在小学一年级就被学校退学了,幸好,她转到了一所校门从地里长出来的学校,学校的教室是在退役的电车上,最主要的,她遇见了一个愿意把小豆豆所有的东拉西扯饶有兴致地听完,却不会插一句话的校长。在那样的学校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出色的。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出色的,我同样相信这是每一个父亲内心的真实想法。可怜的是,我不相信思思有机会找到一所校门从地里长出来的学校。我们的老师都确实是辛勤的园丁,这个比喻令人惊讶地贴切,他们持着锐利的剪刀,试图把这些孩子从小学到中学,修理成一排排一行行,那叫一个整齐。
在一次聚餐上,几个未婚的同事举手声明,将来决不把孩子送上学校,她们要自己教育或者“易子而教”。不管她们将来是否会多半向社会教育妥协,其中对学校教育模式的不满既真实又悲哀。
我现在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这对一个长期在夜间工作的人来说,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我要在7点半前,握住女儿的小手,把女儿送到“一年级接送线”的端线上,然后和女儿挥手道别,在离校门50多米的路程一侧,有几个高年级的学生“纠察”,随时纠正那些歪出鱼贯而入的行列的孩子。
我总在这样的情景下,想起自己的小时候,那时没有车水马龙,也没有人贩子,我总是一个人斜背着书包往半小时路程以外的学校赶。那时,我是一个常常迟到的孩子,并在穿过一片平房区时提心吊胆,不知什么时候会蹿出两个小太保来“翻兜儿”,掠走你心爱的玻璃球和画片儿。
思思现在会在我的笔记本电脑上画画和玩游戏,而我现在最大的心愿是让她能在一两年内对我的文学藏书感兴趣。那也许会成为她最好的保护地,保证她求知的乐趣和可贵的想像力。
前一篇:善良的人如何去战斗
后一篇:诗歌未死,是我们的童心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