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王小波遇见“红衣”“芙蓉”

(2005-07-13 08:37:11)
分类: 文学随笔
  王小波有一篇著名的杂文《卡拉OK和驴鸣镇》,描述了两个找驴者因为“驴鸣技”而相互发现、惺惺相惜。“我是不轻易恭维人的,但我要说,仅从声音上判断,你和一头驴子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在我的长项上,我从不佩服任何人的,但我对你要五体投地、俯首称臣了!”
  王小波之所以被人怀念,是因为他对“整齐划一”的无趣进行了生动的反驳。但王小波只有一个,当他转身故去后,追随他的人在西祠成立了“门下走狗”教派,这比现在的“红衣教”、“芙蓉教”要早上很多。十分讽刺的是,人们对王小波的健忘和追随都成了整齐划一、毫无个性的“拥众”行为,成为了一种追赶“有趣”的无聊与无趣。
  卡拉OK是凡人自娱的狂欢,当这种狂欢形成了规模,就诞生了“驴鸣镇”。如果我们可以把《卡拉OK和驴鸣镇》当作某种洞幽烛微的寓言,那么,所谓“真人秀”、“超级女声”、“红衣教主”、“芙蓉姐姐”正是网络时代支撑下的驴鸣镇及镇民。之所以成为热闹的景观,有赖于主角与围观叫好者之间一点点无聊的相互发现。
  黄薪:出自传,还要“实话实说”
  来自绵阳的36岁“超女”黄薪借“超级女声”选秀一炮而红后,被网友追捧为“红衣教主”。不但前一阵《血战到底》剧组邀请她出演影片,日前央视《实话实说》又邀请她做访谈嘉宾。与此同时,北京一出版社也主动要求为黄薪出自传。据说,这本黄薪的自传将于8月18日正式发行,从策划到成书前后用时不到两个月时间。
  至于《实话实话》为何要找她做嘉宾,连黄薪自己也很奇怪:“大家都是在网上红起来的,他们为什么不找芙蓉姐姐呢?”对此,《实话实说》制片人海啸的解释是:“我们的话题是讨论现在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踊跃走进电视大赛表现自己,他们曾有过什么样的经历,自我感觉如何。前期调查讨论的话题与电视大赛有关,与‘网络红人’无关,所以根本没打算找芙蓉姐姐。”
  黄薪曾经声明当初她参加《超级女声》是因为好玩,至于中途退出,是因为频繁的彩排、拍外景已影响到她的工作,万不得已她才选择放弃,而自己从没想过会通过比赛出名。后来,有不少公司找她出唱片、拍戏。自认唱歌“不咋的”,黄薪拒绝了唱片公司的邀请,却对《血战到底》剧组的邀请很是动心。她说:“如果我能被选中,我也许会答应在片中扮演吴镇宇的老婆,我非常喜欢吴镇宇和曾志伟。”
  史恒侠:不够酷,但也挺无辜
  “芙蓉姐姐”真名史恒侠,毕业于汉中市原陕西工学院,是该校机电工程系96级学生。虽然,从知名度上来讲,“芙蓉姐姐”要比“红衣教主”高很多,但从央视的邀请和书商的投资来看,后者显然更有“价值”。透过言谈举止,黄薪也显示了某种人格的独立,而史恒侠除了自恋之外,显然更在意别人投来的目光,并深深地寄望于攀附传媒的力量。
  黄薪自己谈到了此间的区别:“虽然大家都把我们归于所谓的网络红人,首先我自己没有感觉我是什么网络红人,另外,我感觉我与芙蓉姐姐根本不属于一类人。芙蓉是把她自己的照片贴在网上展示,是一种非常主观的行为。而喜欢我的人跟喜欢她的人不一样,他们喜欢的是我的开朗的性格和洒脱的表演方式,我是被大家认可后捧红的,我是被动的。网络上面支持我的红衣教的粉丝们,他们喜欢我的是我这种精神,这种坦诚与直率。我很感谢他们的支持,我爱他们。”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感觉到,在围观并评论过“芙蓉现象”之后,芙蓉姐姐的热闹渐渐归于沉寂。静下心来看,史恒侠虽然不够酷,但也是一位个性十足的女性。虽然,上贴“玉照”是她的主动行为,但纸媒的介入和轮番的解剖评述却是她始料不及的。史恒侠在这种合围之下的被动与她先前在网络上的主动形成了对照,在更多的取乐心态和商业利用与炒作手段关照下,显得十分无辜。
  反衬着社会的单调和无趣
  其实,每一个个体都是鲜活与生动的。在“红衣”和“芙蓉”现象中,我们真正看到的是社会的单调和无趣。唱片公司必定是去找主人公出唱片,制片商必然是去找她们拍电影电视,报纸一定要找专家和学者来分析评论——重要的是,除了各取所需的名利企图,一切的意义只限于谈论本身,尤其是在“芙蓉现象”上。
  “芙蓉姐姐”原本只是一种在校园BBS上的“卡拉OK”,媒体煞有介事谈论的是“芙蓉姐姐”红火的原因,殊不知,这种“红火”却主要是由这种谈论行为制造出来的。离开媒体的这种煞有介事,“芙蓉姐姐”恐怕至今还是一个在校园网上自怜自恋的“考研”女青年。
  在喧嚣一片的噪音过去之后,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种空洞的无聊。对芙蓉姐姐和红衣教主的奚落与痛骂者,远远超过她们的欣赏与追随者。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值得人们思考的倒是那些想搭“教主”和“姐姐”便车的行为,那些毫不在意行为内涵、只想捞下把却一样归于徒劳的炒作。它们的背后是极为单一的*作逻辑、极为简陋和单调的利益取向。最终,这些行为及炒作与其希望寄生的对象的鲜明个性形成了可笑的对比,显示了整体社会价值判断力和想像力的极度匮乏。
  假如王小波遇见“红衣”、“芙蓉”,他一定不会反对黄薪和史恒侠的鲜活的个性。但是,想像一下,假如他眼见他的朋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成了大众明星,“它”必须在公众面前搔首弄姿,再也没有时间在乡野自由地哼唱;当他眼见川中的养猪大县争抢“它”形象代言,制片商排队邀请“它”出任电影主演,王小波一定会摇头感叹:8年了,这个世界无趣依然!(倍魄 2005-07-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