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学随笔 |
做了父母的人大概更关心遗传的现象。不是说他们会从生物学的角度对DNA的作用机理发生兴趣,而是在面对教育孩子的问题时,会不断地被一个疑问困扰:他(她)这是随了谁呀?
我女儿思思不到六岁,长相上更像她妈,自认为是小美女。她在相貌没有接收我更多的熏陶,倒是件值得庆幸的事。不过,据我自己的成长记忆,在我小学女同学中,当初最抢眼的美女,长大之后都是不怎么入眼。所以,我经常提醒家里的两个女人(母女俩)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要有思想准备。
我的担忧在别的方面。比如,我小时候算术很好,不到4岁时就会两位数的加减法了,可我的思思眼看明年就上小学了,数还数不到100。总之,她的特点似乎与我的童年恰好相反,我曾是家乡的天才少年,而思思目前的惟一所长是她的两片小嘴、丰富的想像力和对于绘画的热爱。她的特长,恰是我当年的特短。
“闷骚”似乎是一个带有褒意的新词,但它形容的就是我的童年。相比之下,我家思思就太不淑女了。她就曾对着我们新婚的邻居胡赳赳夫妇说:“阿姨,你快点生个小弟弟吧,我长大了嫁给他。”
思思最爱看的动画片是芭比系列的“天鹅湖”、“长发公主”和“真假芭比”,全部都是言情的——至少从思思视角来看。
眼下,思思正在为情所困,一个在我看来充其量也就是压缩版葛优的同班男孩,却是她心目中的王子。要命的是,这个口齿不清的男孩不爱搭理思思。晚上躺在床上,她对劝慰她的妈妈咧嘴哭着说:“我就喜欢!”
当然,绝大多数的童年都是快乐的。我也希望女儿能随着天性自由发展。现在,她在班里就比较酷,例如,她会把幼儿园的被子抱到楼梯上去睡,为的是“躲避魔法”。按照老师的标准,思思是个不乖的孩子,而我担心她会有一天被自己的想像力伤害。
我自己也可以历数曾经暗自喜欢的女孩,从5、6岁的童年一直到后来(但愿我老婆别读到这句),但我从来都没有像女儿这样勇敢地对外宣布过。我老婆在思思4岁左右时,开始教她什么是“羞羞”,但是,看看电视上选秀节目里那些勇敢的女孩子,我总觉得那不是什么落落大方,而是我们进化到了一个不会羞羞,不会脸红的时代。
前几天,在特价书店淘到一本译书《寻找贞操》(A Return of Modesty),里面作者提到女孩的羞耻似乎来自一种生理的天性。这让我略感宽慰。我在想,当有一天,思思可以从我的书架上自由地读取她所喜欢的书时,她已经是一个可以感知羞涩的女孩儿。我认为,那是教养的一部分。
前一篇:小白是条狗
后一篇:不好意思,我曾想当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