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音绕亭魅力主播——访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卢迪》刚发现,算是印象中对我的第一次个人专访,挺过家家的
(2012-03-15 21:55:24)笛音绕亭魅力主播
——访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卢迪
今传媒 2011 年第5 期封面人物
鼎能炼银,炉能炼金,唯有上天,熬炼人心。从
我的职业生涯来看,机会与成功不是绝对的,唯一绝
对的是你要有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信念,而不是为自己
寻找大量的借口。总会有一扇门,为虔诚的人打开的。
杨益铭
(今传媒杂志社,陕西西安 710065)
编者按:北京电视台地处首都,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国际大都市的影响力,形成北京电视台独有的优势地位。近年来,北京电视台面对激烈竞争,合理配置资源,优化频道结构,丰富节目内容,拓展多元盈利模式,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北京电视台拥有一大批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本期我们为大家介绍的是北京电视台《魅力科学》节目主持人卢迪。
卢迪,男,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先后在湖南经济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担任主持人。
卢迪现在主持的节目有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魅力科学》栏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爱旅行》栏目等,卢迪的主持风格自然、流畅、幽默,很有亲和力,深受广大观众和听众的喜爱。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每个人都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梦想,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家乡以及您的童年梦想。
卢迪
(以下简称“卢”)
: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不过,从小就漂泊在北京的西北部。对这个城市了解的人会知道,在整个 90
年代,这里都是从郊区的荒凉一点点建设起来的,所以,真正的北京胡同生活对我也是不记事时候才有的模糊回忆了,从某种角度来说,我算是新北京人吧,父母都来自外地,不算老北京。这或许有助于学习普通话?呵呵,因为从很小的时候,妈妈就不许我说话带北京腔,并冠以:不要说土话!这样的高帽子,不得不从。
的圆满吧。
记者:您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您认为这所大学给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有没有让您最难忘的经历和老师?
卢: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学生都更愿意称呼它为广院吧,这两个字带有一种温暖的气息。广院对于我来说,更重要的是确立了一个明确的职业方向。而方向,对于我们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太容易明晰的吧。在中学的时候,有多少学生在报专业的时候是真的明朗选择呢?稀里糊涂的报了一个人家说还不错的专业或者一个分数比较够得着的专业。这样在大学期间, 容易继续找不到方向,自己的专业是否是自己的热爱?自己的求职方向是否要一直坚持?这点来说,从开始选择了广院,我的方向就一直很明晰,少了很多无用功去焦虑和权衡自己都目标方向。
在广院最快乐的记忆就是各种专业课和专业展示。虽然说人们也会批驳广院的教育过于和现实接轨而成长性不足,稍显功利,但是,毕竟浸泡在一种叫做专业的气氛中,很容易培养一种职业感觉,职业状态。比如播音系的每天出晨功,对着白桦树和操场的墙壁练声,这本来就有一种小小的虔诚在里面。我是个喜欢演播胜过主持的学生,对我来说,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在宿舍里拿着一个小录音机,一遍遍的读那些要交的有声作业,可以一天不出门,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抠,沉浸在所谓的艺术创作中,然后第二天忐忐忑忑的交给老师去点评。或者精心准备一个朗诵作品,在小课组,班里,系里,学校的朗诵比赛,朗诵展示,朗诵节上表演……学生时代这些活动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了,相比起来,现在的工作显得太务实,偶尔会怀念那时候单纯的快乐了。
广院的优秀老师太多了,即使在播音系,几乎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绝活,难以尽述呢。影响比较大的或许是配音方面很厉害的王明军老师,当他学生的一年是大学最快乐的一年,可能是因为王老师很喜欢让播音系的学生借鉴学习表演的经验,更多的去解放天性吧,总之让很爱演的我大为过瘾,经常哭着喊着叫着的朗诵台词,最得意的是扮演男版的阮玲玉,一张嘴:“你说,我是个好女人吗?”眼圈就红了,颇为入戏,哈哈,这种锻炼对于日后的工作帮助很大,因为播音系的学生容易端着架子,无论从肢体幅度还是发声范围都容易进入一个套子中,而实际上,收放自如才是工作中最应该追求的状态。
当然了,还有唐朝老师,北平老师,翁佳老师,遇上他们每一位,都是我大学的幸运。
其实大概对于母校,人人的感觉都相似吧,回想起来除了温馨还有很多的不满甚至埋怨,但是,自己说不好可以,不能接受别人说不好,大抵如此。无论如何,这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记者:您的阅历很丰富,从湖南经济电视台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再到北京电视台,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一历程吗?
卢:首先感谢湖南经视的知遇之恩,记得临近毕业的时候,我是班里唯一一个录制毕业录像时没有播新闻的。因为我不太想毕业就从事刻板的工作。然后,没有想到的是一直不显山不露水坐在旁边的老师就是湖南经视的主任。后来更没有想到的是,他一眼挑中我去播报当时湖南收视最高的直播新闻节目《都市一时间》。就这样,压根就没有打算播新闻的我,获得的第一个珍贵的工作机会恰恰就是新闻直播,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有意思。我凭着一
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动去了三湘大地。到现在都还记得湖南电视台那种紧张专业的工作氛围和为时一年的充实工作,太多记忆,太多点滴,太多惊喜,太多磨练。我总在想,如果不是在湖南,除了在湖南,我这样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怎么可能获得如此丰富的机会并迅速成长呢?毕竟,刚坐在直播台上,面对第一期节目的我是一个连题词器都没用过的菜鸟,而离开时,我已经做过了几乎所有类型的电视节目,有过最长一天13 小时,连续几十天大型直播经验的电视人。
应该说,湖南的经历给我的职业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年后,凭着对更广阔舞台的梦想,我和当初来到湖南一样,出乎别人意料的做了同样的选择,告别过去的成
绩,回北京从头做起。
刚回北京的时候,很不适应,毕竟也是从“当红主播”的身份转换到了一个普通的求职者。在地铁汹涌的人群中,无比茫然。好在,对选择的坚持也算是我的一个天赋吧,我喜欢一条道走到黑,不会过多彷徨,也不会优柔寡断。记得那几个月,我跑遍了北京几乎所有制作电视节目的公司,发送了几百份简历,每天都在不停的求职面试,积累了大量到现在都受用的面试经验和感悟,其实这才是我想要的成功路径:不是一朝出现在主播台上获得来路过于容易的光环和名声,而是一天天一点点的去打拼劳动的果实。
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一个巧合,一次在发简历的时候偶然看到了招聘的网络消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交简历,考试,然后,就这样没什么波折的考入了这个神圣的殿堂。现在想来还有点不可思议,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总是喜欢把后门、关系等等与一些优良的工作机会联系在一起,但是,从我的职业生涯来看,这不是绝对的,唯一绝对的是你要有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信念,而不是为自己寻找大量的借口。总会有一扇门,是为虔诚的人打开的。
在做电台节目的同时,我也没有放弃电视节目的尝试,那时候很多制作机构也都有我的身影,从公司到气象局再到北京电视台,一次次机缘巧合,一次次考试和面试,一次次挫折和成绩。走到现在,距离离开湖南已经6 年了,想到义无反顾杀回北京的自己,有时候挺感慨,也有一点点感谢自己的勇气。6 年前,在湖南的时候,曾经主持收视最高的新闻节目,6 年后,我开始接手北京收视最高的《法制进行时》的主持工作,6 年一个轮回,让我领悟到,只要敢于追梦,没什么不可能的。
记者:我们知道电视台的主持人和电台的主持人有着很大的不同,您有怎样的感受?
卢:各有千秋吧,在我看来,电台主持工作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休息,而电视节目的主持工作更像是一场战斗。这是不同的节目平台不同的节目形式和媒体性质决定的。毕竟,电台有大量的伴随性节目,主持这样的节目,首先需要的就是主持人自己的放松。不但如此,电台直播间所有的设备都是自己掌控,从某种角度来说,电台主持更当得一个“主”字,更自如,更有当家作主的感觉,而大量的直播锻炼,对于提升主持人的语言临场组织能力和心理素质帮助很大。但是,长久做电台的主持人,在形体上,还有语言的精炼程度上,容易过于放松,这些又是电视主持人的专长。我觉得,随着跨媒体主持工作的增多,主持人如果有机会最好能够两手抓,两手硬。学习电台主持人的放松和自然,也学习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范儿和镜头意识。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在北京电视台所主持的节目,他们都有哪些优势?
卢:在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现在主持一档日播的科学类节目《魅力科学》。作为全国不多的纯科教节目,节目秉承科学好玩、好看、好用的理念,通过故事化的手段为大家传播科学知识,猎奇科学奇闻,搜罗奇人异事,是一档非但不枯燥,反而可看性超强的科教节目。
另外一档节目是在北京地区甚至说全国范围最知名的法制节目《法制进行时》。作为一档有十二年历史,常年收视第一的王牌节目,我更多的是本着学习的态度主持的,毕竟参与的时间还不长,但是,我非常自豪也非常荣幸的认为,这是我接触的最好的电视团队之一,超强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对于中国法治进程的虔诚关注,对于普通百姓的贴心关怀,铸就了一个“永远在现场”的最好的法制节目。
记者:您最喜欢哪一档节目或者您最想主持哪一类的节目?
卢:我个人的理想是有朝一日,能够打造一档美国脱口秀类的节目,当然,这对于主持人来说要求是非常高的,可能还需要十年的积累吧。太多节目都想主持和挑战,但是,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功力,阅历,急不来的。
记者:我们听广播,会经常为电台主持人之间的默契所折服,您觉得这种默契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卢:就像你说的,就是培养。搭档如同夫妻,能做好节目的搭档就好像能过好日子的夫妻,需要理解,需要磨合,需要支持,需要谅解,需要包容。需要所有过日子的小两口的生活智慧。成功的搭档会从中更好的磨合,跟过日子一样,妥协,包容,互相欣赏。
记者:您长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节目,语言诙谐,绘声绘色,而且很擅长讲故事,同时您在《身边》《魅力科学》栏目的主持风格,也获得了很多观众的认可,您认为如何在主持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在不同的栏目与媒介中展现?
卢:我赞同窦文涛曾经说过的一段话,他认为,主持人的个性就是主持人本身具有的,同时又经过栏目认可,被观众检验的特点。满足这些条件,哪怕就是一个手势,一个语气词,一个口头禅,都可能成为主持人的个性。其实我不太赞成主持人的个性源于什么外资的包装,更多的应是来自于个人魅力。
提升个性首先是要提升头脑吧,很多时候无招胜有招,当自己变成一个精彩的人的时候,那些精彩的土壤就开出了个性的花朵。都说主持人如做人,其实就是这样,人做精彩了,一个主持人就有个人魅力了。
记者:您认为作为一名主持人最重要的是哪一方面的素质?
卢:学习的能力,主持人不是一步到位的职业,也绝不可能一夜成名,这个过程可能长达十年,几十年,你刚开始只是个人,慢慢成为可造之材,然后成为人才,然后出类拔萃,用什么去坚守这么多年的挑战竞争还有成长呢?只有学习,学习做事,学习做人,学习一切生活中能够提升一个人境界的点滴,因为主持人如做人,学习做人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广义备稿。
记者:您对梦想进入主持行业的青年有怎样的勉励话语!
卢:第一句:顺境学做事,逆境学做人。第二句:我很喜欢已故的电视骑士陈虻老师的一句话:有时候走的远了,常常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永远记得来时的路,不管面对荆棘和鲜花。
记者:相信您的经验和忠告会给我们的读者带来不少新的启发,再次感谢卢迪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