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哲学希腊苏格拉底 |
分类: 枕边书 |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记录了自己老师苏格拉底的很多言行,对苏格拉底之死的整个经过有着尤其详尽动人的描述。虽然苏格拉底的另一位学生色诺芬对老师的回忆,和柏拉图的记述颇为不同,让后人很难判断两个人究竟谁说的更接近事实,但至少对苏格拉底之死这件事的经过,两个人陈述的事实基本一致。
苏格拉底说自己是没有知识的,柏拉图评价说“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对后来者而言,这句话的重点是前面半句,但对于和他同时代的人,重点在后面半句。苏格拉底听说了一个素有智慧之名的政治家,于是去讨教,结果发现对方并没有智慧,于是苏格拉底向他指出了这一点,苏格拉底说:“结果是他恨上了我。”一个稍通一点人情世故的人就不难懂得,不要说是在和一个政治家如此交流,又在几千年前的希腊,就是在现代,你和一个非常熟悉的朋友这么说,对方也会恨上你。你可以承认自己是无智慧的,别人会认为那种一种巧妙的谦虚,虽未必恭维你,至少不会太讨厌。但如果你在说自己没有智慧后,说别人也没有智慧,那才是真正缺乏智慧,至少是缺乏世俗的智慧。
苏格拉底是不屑于世俗的智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胸襟。当他遭到雅典人的审判,最终决定判处他死刑的人中间,并不都是无知无识的蠢人,容易为公众的舆论所左右,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根据柏拉图的记载,这些人中有民主派政治家安尼图斯、诗人美立都等等,都是一时俊杰,显然应该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现在很多人认定民主制度杀死了苏格拉底,留给后人的印象是一群庸众用蒙昧杀死了智慧。实际情况是,当时雅典的精英分子和贵族对于苏格拉底之死才该负有最大的责任,他们才是最仇视苏格拉底的一批人。不是愚氓的民众,而恰恰是和苏格拉底一样的知识精英们杀死了他。在苏格拉底之死这件事上,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虽然起了决定作用,但苏格拉底个人的性格一样是他命运悲剧的重要肇因。
但苏格拉底毫不畏惧死亡,他说:“在另一个世界里,人们不会因为一个人提出了问题,就把他处死的,绝对不会的。而且除了比我们更加幸福而外,他们还是永远不死的“。苏格拉底本可以通过要求支付罚金的方式逃过一死,他却故意提出一个极低的罚金额度,来表明自己无罪。苏格拉底坦然饮下毒酒,他说:“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爱你们,但是我将服从神而不服从你们。而且只要我还有生命和力量,我就决不停止实践哲学与教导哲学,并劝勉我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对苏格拉底而言,寻求知识和清明的思想比生死更重要。正由于此,我这样试图用人情世故批评苏格拉底太不智慧的人,也许正该是苏格拉底嘲笑的对象。毕竟,当一个人连死生都看透,人间的那点苟且又算得了什么,孔子不是也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