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文化历史 |
分类: 枕边书 |

我不太喜欢本书的翻译风格,译笔过于刻意,将中文一些冷僻古雅的词句加到行文中,为了传达原意,又不能完全抛弃英文的句法,所以混合成一种别扭的语言风格,不中不西。但即便翻译造成了某种不适,《无敌舰队》的闪光点仍不容掩盖。
尽管有人批评加勒特·马丁利这部作品缺乏新鲜的观点和视角,但《无敌舰队》对于这段历史的还原是值得称道的。从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被斩首开始,马丁利小心翼翼地开始前期铺叙,将无敌舰队扬帆起航前,英国、西班牙、法国、弗兰德斯、罗马教廷各个势力之间复杂的利益冲突,关键性的人物关系,政治军事的态势,抽丝剥茧地阐明。阴云密布,暗潮汹涌,大战前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苍浑。
本书讲述故事的技巧可圈可点,熟悉这段历史的人,恐怕早已知道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即便不太了解的人,只要接受过初中历史教育,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也该晓得孰胜孰败。但加勒特·马丁利极其翔实的细节并没有让读者感觉沉闷,明明我们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结局,却还对中间的萦回转合充满兴味,这就见作者编排组织的功力了。军事技术的种种细节,政治的复杂态势,宗教势力的错综角力,多姿的人物形象,融汇在同一个故事内,张弛有道,调配自如。既来源于翔实的史料,具备历史著作应有的严谨,同时,又不失其趣味,有着良好的故事节奏。
试举一例,马丁利详细叙述了德雷克对卡迪斯湾的进攻,英国的这次主动出击,像是整个无敌舰队远征的序幕,意义重大。本书通过史料证明,海盗德雷克的传奇,有着太多夸大。他对卡迪斯湾的攻击,并非如某些影视剧展示的那般气势恢宏,在《无敌舰队》一书中,这次对西班牙的攻击更像一次袭扰。但马丁利在把历史的夸大消解后,又指出了德雷克的重要作用。他在海岸边俘获了大量小型货物,下令烧掉了这些船中运载的铁环、木板条,这种得来全不费工夫的“胜利”,看上去像一次孩童顽皮的破坏行动,没有什么英雄气概可言,却产生了意外的后果。这些铁环、木条是用于制作木桶的,而木桶是当时海军重要的军需。这些物资的烧毁不但让无敌舰队的出发拖迟了一年,给了英国人足够的准备时间,而且,由于缺乏新的木桶,仓促起航的无敌舰队在旅程中,运载的淡水和食物出现大量腐败变质,令战斗力大打折扣。这正是德雷克烧毁他的目的,尽管这可能是德雷克未曾预料过的效果。马丁利正式用这种对细节的考究,为我们窥见历史的诡异之处,让历史中的人物丰富、立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无敌舰队》一书用大量的史实告诉我们,无敌舰队之战并不是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一直备受史家诟病的西班牙指挥官梅迪纳·西多尼亚和我们传统印象不同,并非一个无能庸碌之辈。无敌舰队最损失重大的打击并非在与英国舰队的对抗中产生,它们中的大多数毁于归途中的海上风暴。腓力二世也没有觉得这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惨败,从此一蹶不振,他做的不过是总结失败经验,重拾残局,开始筹备下一次对英伦的入侵。获得胜利的英国人,尽管在后来的历史书中极力渲染本方的胜利是如何辉煌,但当时很多英国人却并没觉得自己获得了压倒性优势。西班牙和英国的实力对比,并没有因无敌舰队之役陡转,事实上,不久之后,英国人试图跨海攻击西班牙本土,同样惨败而归,至少在那时,西班牙和英国的争霸还看不出高下。
但无敌舰队之役在之后成为历史中的一个惊叹号,并不是历史学家犯下的一桩错误,这场战役的重大意义,并不像历史其他重大战役,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因为这次规模宏大的海上交战为历史调整了航向。
看看马丁利在大战之前的铺叙吧,新教国家和天主教国家战事不停, 伊丽莎白女王支持尊奉新教的佛兰德人反抗天主教的卫道士西班牙,战事已绵亘数年,那个时代西班牙最伟大的统帅帕尔马正步步取得胜利,看上去新教的据点正面临毁灭的命运,英国人无力回天。法国国内,新教胡格诺派的代表——纳瓦拉的亨利,正被天主教势力的军队重重包围。法国国王瓦卢瓦的亨利,在吉斯公爵亨利咄咄逼人地态势下,步步退让。吉斯公爵背后,则是西班牙和罗马教廷支持的影子,他们要让吉斯继承法国王位,而原本拥有王位继承权的人该是纳瓦拉的亨利,这种纠结复杂的关系,成就了历史上的“三亨利”之战。
但无敌舰队之役过后,一切都改变了。力量的天平开始向英国倾斜,尽管当时这种趋势还不明显,但西班牙远征英伦的失败,夯实了英国的海上霸权。新教和天主教历经多年的血腥斗争后,终于达成力量均衡。英国的胜利也坚定了法国国王亨利的决心,他杀掉了大权在握的吉斯公爵,纳瓦拉的亨利获得了王位继承权。无敌舰队之战不仅决定了英国和西班牙未来数百年间的命运,更从意识形态层面,确立了未来欧洲宗教势力的格局。中世纪教廷的极端统治方式,对欧洲思想的钳制慢慢走向终结。经过文艺复兴的启蒙,宗教改革的颠覆,一段段的炼狱之旅,欧洲终于抛开中世纪的影子。大航海时代已近尾声,新的世界格局正式形成,未来二百多年间的世界政治都将受到此役的影响,无敌舰队的失败注定成为里程碑式的事件。
西班牙的失败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无敌”成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说法,但西班牙人却坚持沿用了这个称谓,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否也能看成西班牙人一种不愿服输的心理?尽管如此,失败仍旧是惨烈、致命的,西班牙从此从争霸世界统治者的舞台上退去。战前,西班牙大臣门多萨对国王腓力二世奏报说:“上帝的显豁意旨已然昭然若揭”,他认为腓力二世将最终将征服英国,成为西班牙和英国两个王国的国王。事实证明,人不应该妄自揣测上帝的意旨,如果上帝存在,最终的结果才是他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