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6闲书过眼录之《威尼斯日记》

(2017-10-29 17:44:47)
标签:

读书

阿城

威尼斯日记

文化

随笔

分类: 枕边书

2016闲书过眼录之《威尼斯日记》三十、《威尼斯日记》;阿城著;中华书局。


二十年前的作品,终于等到了新版,可惜还是一部删节的版本。虽然删节的部分极少,心理上还是有白璧微瑕之憾。


阿城的文字凝练从容,像明清的笔记小说。原来看《聊斋志异》,觉得蒲松龄写的真是简洁,后来才发现,明清笔记小说里,蒲松龄算饶舌的一类。不过,文章还是要有一些修饰的,一味简约难免干涩。但对现代中国作家们,却不能强调修饰,而要突出删繁就简。现代汉语已变得拖沓繁絮,再一味的花团锦簇只能色彩泛溢,令人无法聚焦,晕眩乏味。《威尼斯日记》是较好的范本,多读读,能悟出什样的文字能既雅致又不做作,既精简又绵长,既随意又凌厉,中文的血脉要在这样的文字里才能赓续。


如果要在《威尼斯日记》里找些深刻的思想,读者一定会失望。《威尼斯日记》是中国古代文人笔记的传统,随性而书,没有章法体系。阿城渊博,中外古今的话题信手剪裁,但并无高深之处,是一个住在威尼斯水城里的东方人,随便留下的几篇闲话。这部号称《威尼斯日记》的作品,甚至连威尼斯的风情历史民俗也极少提及,偶尔来一句:“在一座桥边看到墙上的一块石牌上刻着莫扎特曾在此住过”,然后呢,是不是该说说莫扎特的音乐,或者纵谈一下莫扎特在水城留下的点点滴滴,然而,后面只跟了一句:“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找不到那座桥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写在意大利订做小提琴,说阿玛蒂型的琴纯净无火气,相比之下瓜纳利琴和斯特拉地瓦利型琴显得暴力,想想这个题材能发掘出多少东西,但阿城也只是这样几句话交待完毕,又迅速滑向下一个话题。《威尼斯日记》的话题散漫而飘忽,但并不缺少灵光闪烁。阿城凭着对节奏把控的到位,冷不防在平实叙述中陡然插入一行精警的字句。虽然内容有时单薄了点,有些段落因刻意的收敛显得不太自然,但时而天外飞来的妙笔,几句精准的勾勒和跳脱的思维,令文章摇曳多姿。而在对情景、人物的捕捉上,阿城也充分显示出一个小说家准确的观察力。比如:“克雷莫纳的早晨很安静,钟声洪亮,一只狗没有声音地跑过广场,一个男人穿过广场的时候用手扶了一下帽子”,像绘画高手的白描,几根线条一扫,人物和场景呼之欲出。说到这里还得提一句,阿城当年可是以画家出道的。


“威尼斯具有豪华中的神秘,虽然它的豪华受到时间的侵蚀,唯其如此,才更神秘。”中华的文化也像威尼斯,豪华而神秘。在威尼斯的石板与运河间,阿城谈的是《教坊记》和《扬州画舫录》,刚朵拉(《威尼斯日记》里把这种威尼斯特有的小船称为“弓独拉”,倒是一个很诗意的翻译)的桨声里,飘荡的是大唐的歌裙和明清的金粉。在意大利偏头痛也求助的是中医,还特意在日记里记载下黄芪、板蓝根、葛根等中药的药性。什么叫爱国?这才是。不是夸赞一国的官员和领袖,站在政府门口看着国徽和警卫热泪盈眶,爱一国之文化,爱一国之历史,将之融入文字和思想,融入日间的口味与日常的闲话,这才是割不断的乡愁。《威尼斯日记》最后是这样一幕场景:运河中,一叶小舟,一位老人站在船头吟唱,一曲歌罢,两岸和桥上掌声如雷。不知此时在此时搁笔的阿城耳中,异国的歌声中是否还荡着一缕二十四桥的箫音呢?

2016闲书过眼录之《威尼斯日记》

欢迎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读书微信公众号:闲书过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