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尔泰草色连云寻找家园美是自由的象征弱者的胜利 |
分类: 枕边书 |
因为《寻找家园》的缘故,买了这本《草色连云》。从杭州到北京的高铁上读完了全书,有一点失望。除了《隔膜》和《山路崎岖》等文,仍有《寻找家园》中的苍郁之气,剩下的多数作品比较驳杂,分量稍轻。
其中有高尔泰为《寻找家园》而和萧默的论辩之作《哪敢论清白》,关于《寻找家园》英译本翻译过程中所起争执的《文盲的悲哀》,还有《佛缘》一文,看似谈与佛之间的事,核心却是在台湾为寺庙画壁画时遇到的不快事,字里行间不难看出高尔泰耿直的个性,至老不变,难与浊世相容。不过,这样的笔墨官司和怨言,对读者而言,能有多大价值就不好说了。
《草色连云》中尚有论文、访谈、序跋。《陈迹飘零读故宫》、《从敦煌经变》说起,论之虽在理,但所见都略浅,且有些观点未免偏激,如对戊戌变法的观点,很多还停留在多年前的语境内。访谈中一些内容则形而上之,多蹈空,而少涉实质。
高尔泰近些年索居谢客,对互联网这种新媒介感觉陌生,看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他的前行。《草色连云》里的高尔泰更多的是回顾,而不是前行,但《寻找家园》已将回顾做到极致,高尔泰还能有所突破吗?
从另一角度看,高尔泰由《美是自由的象征》、《寻找家园》直到《草色连云》,一路上对美、对民族浩劫与个人自由的逼视与反省,仍是这个国家内缺乏的精神力量。在他给徐晓《半生为人》所作序言《弱者的胜利》中,高尔泰说:“我读此书,一方面是切肤之痛历久长存,一方面又得到一种审美的快乐,一种慰藉,甚至鼓舞。为那些不能安于无意义状态的意义的追寻者们,即使在今天的人们已经无法想象的残酷惨烈之中,也能创造出如此美丽、如此有意义的人生。难免要想一想,他们能,为什么我们不能?”
是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