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

标签:
小书馆胡适国学冯友兰国文 |
分类: 枕边书 |

书籍优劣的关键点很多,眼光是否深邃,有没有独到的审美,是不是饱含盎然趣味,乃至清明的观点,简洁的论理,深入浅出的叙述,都可成为好坏的重要依据。书有篇幅、体量、题材的区别,或宏大,或精微,或卷帙浩繁,或精干圆融,但这些并不足以作为评判书籍优劣的指标。但现实中常有偏见,比如写长篇小说的,觉得写随笔散文的不够资格称为作家,写艰深学术宏论的,视以普及为目的之小文为雕虫之技。
看到近日刚刚出版的十册“小书馆”丛书,不免想到了这种偏见。“小书馆”真的只是小书,篇幅小,多者不过十余万字,少者只有六七万字;以今日眼光看,作者名气小,俞剑华、姜建邦、谭正璧、叶鋆生、范寿康、冯友兰、张纯明、瞿蜕圆、周紫宜、许文雨、吴哲敷,以我的孤陋,只听说冯友兰先生一人而已;所述话题,如叶鋆生的《中国人文小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小史》,书名里就自认其“小”,如瞿蜕圆、周紫宜合著的《学诗浅说》,书名里透着浅显;在今天,动辄“激荡”、“弘扬”的词汇下,以及“解构”、“超越”的话题内,这样的“小书“真有多大价值吗?
然而,细细读来,却渐渐入迷。这些民国间人物,看似信手而作的小书,涉及却多是大话题、深境界、广视域。如《国文趣味》、《国学概论讲话》、《中国书法指南》,讲述中国文化的根本,看似入门知识,但完备、详实。由文化的源流讲起,种种演变的历史,细枝末节中的学问,一一道来,功力与见识比起今日许多浮皮潦草的“普及性”读物,似是而非的故作高深,天渊之别。文化的基础是在细末微处,文化的积淀也必是在锱铢默化之中得之,与其空喊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不如踏实去小处了解中国文化。民国这些小书,给了今日人们一个极好的范本,读者岂可交臂失之。
“小书馆”书丛,搜辑民国之间作者作品,多为绝版多年的作品,如《中国人文小史》的作者叶鋆生,因时间漫漶,其生平乃至籍贯皆不可靠,只能大概推测其人为福建建瓯人。但观其作品,由中国文字、书画、经学、史学、小说、戏剧,无所不包,见识卓然,学问扎实,自成一家。张纯明的《中国政治两千年》,中国政治两千年政治的特点信手拈来,放之今日,也要视为极高明的见识。
昨夜读丛书中范寿康编纂的《我们怎样读书》,这是民国时面向中学生的一本书,其中收入胡适所作《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一文。我粗粗看了一遍胡适之先生拟定的书目,大汗!原来自己离最低限度的差距岂止千里。“小书丛”实在不是小书。
望远镜看宇宙,只是一管之窥,但望远镜比起人类漫无边际的双睛,视野更深邃,所见更清晰。小书不小,正在于对纵深的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