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闲书过眼录之《看见》

标签:
柴静看见央视理想国文化 |
分类: 枕边书 |
有人说柴静这本书体现出“真实的力量”,其实,真实未必强壮有力。比如,报刊常见的新闻报道:山西某地煤矿发生透水事故,三十二名矿工遇难,某某部门已派调查组调查事故原因,云云,看一眼题目就罢了。新闻没有说谎,新闻也做到了真实(如果没有瞒报死亡人数的话),但新闻没有细节,细节不够丰富,都缺乏力量。再比如,某些将军撰写的回忆录,详细论述某次战役的战略部署,应对策略,进退措施,巨细无遗,但是,里面没有人,没有热血的代价,生命的沉沦,不过是一本战术教科书。真实,没有感情,也没有力量。真实未必比虚假更有力,但真实有自己的不同形态、广度和深度。
“央视”越来越成为一个贬义词,但在今日体制内,作为政府喉舌的中央电视台毕竟能给予一个新闻从业者最大限度的资源。虽然有了这些资源,你未必能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做了事未必能通过新闻机构的审核,仿佛要你写首诗,不仅有严格格律的限制,还有题材、命题、结构一系列复杂的规范,李杜再生,应付起来也有难度。但央视有着国内垄断性的资源,对一个观察者而言,在所见所得受到重重屏蔽的环境下,央视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平台,能够打通某些不易穿越的障碍。柴静利用央视的资源,看见了许多我们所无法看见的东西,她有勇气将他们呈现出来,在允许的尺度内,发出自己的声音,不避讳、不粉饰自己所见,给予了《看见》最重要的底色:真实。
《看见》让我们看见的是一个真实的柴静,她对事物的观察,对真相的探索,对各色人物的揣摩和理解。但《看见》算不上出色的社会记录文本,哪怕她涉及的绝大多数是公共话题,SARS疫情、虐猫事件、儿童服毒、药家鑫杀人,多数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事件。但文中羼杂了很多细腻又感性的情感因素,有很多柴静和她身边的亲朋、同事的故事。在柴静最值得称道的人物素描中,在对事实有意无意的铺陈转折里,读者很容易在她营造的故事氛围中,为情绪感染。但这些情感因素也许会影响一个新闻从业者对真实的判断,对真实理解的广度,扰乱读者深层的思考。作为对社会的观察,柴静缺乏更为深刻理性的分析,在她看似观察者理性的描述中,处处泛溢感性的波澜。
但是,我仍向身边的朋友极力推荐柴静这本书。不是从一个社会记录书籍角度,而是从一个女子率性的表达,行文间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你可以说这种同情因为缺乏理性会变成滥情,但如果缺少了这种同情,冷漠的理性也许会让我们失去更多的美好。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求得平衡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但多数人、多数时候都很难做到不偏不倚。没有个人观点的史书很难称其为佳作,只有数据、事实和冷静分析的文字,往往缺乏感染人心的力量。柴静营造的力量来自心灵,我们看见的是心灵的真实,是最具力量的真实。
哪怕有些地方不够深入,有些失之矫饰,但都无法遮蔽力量。从这个瘦弱女子娓娓而谈的字里行间,能看到一个丰富敏感的灵魂,面对纷纭时代所抱持的思考,坚守的理想。柴静的书写中有着大量的细节,所有细节无不体现观察者的主观视角。在冷静简约的文字里,有细密透彻的心思,将读者引入一个人的心灵,让你看到柴静所见,听到柴静所想,为那些崇高的悲悯、谦卑的理解、勇敢的面对,丰富的坚忍感动。
柴静书中有一句话“以前我会顾及别人怎么看,会不会太文艺腔,但这次我径直写下来”,是的,从文字间看,柴静是标准的文艺范,她真的不必考虑自己是否有文艺腔,不必顾及他人看法。柴静的文字是精巧的,极其文艺,千万别人云亦云,称赞柴静的文字朴实无华。柴静写的东西有精巧地雕琢,我们这些年被“朴素”教育坏了,误以为文字只是表达意义的工具,忘记了“美”的存在。形容文字精巧不是贬义,倒是把寒窘的文字硬说成朴素是很无耻的行径。柴静看似清简的文字,处处见婉然的心思,柴静对人物对话、形态的描写,绝非写实那么简单。举重若轻的叙述,营造出的或沉痛或执着或荒诞或温馨或悲凉的氛围。而这样的营造竟能给读者造成朴素的感觉,柴静行文之高超正在此处。除了社会记录的作用,从文学的角度看,《看见》是一部语言优美,风格外冷内热的随笔。如果不去苛求一个顶级记者要有的社会记录深度,《看见》完全有资格称为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
最后,吹毛求疵地说一下书的封面。柴静说,她喜欢那个封面。但封面照片中柴静的造型,感觉像毛*东回韶山,身边簇拥一堆贫下中农,居高临下体察民意。在这种情境下,你确定能看见应该看见的东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