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闲书过眼录之《城南旧事》

标签:
林海音北京文学小说阅读文化 |
分类: 枕边书 |
一、《城南旧事》;林海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写北京的书,老舍最正宗,他是地道北京人,在胡同里,和三教九流一起成长,最熟悉原汁原味的北京。林海音论家世,不算纯正的北京人,父母都来自台湾人,说话有浓重的乡音,但林海音3岁到北京,30岁才回到台湾,决定一个人性格命运的重要时间段,留在古都了,这段经历她用另一个角度阐释了不同于老舍却又真实亲切的北京。
《城南旧事》就像《小王子》,不用棒子打脑袋、撞汽车、跳大楼就能穿梭时光,重归童年。哪怕林海音描述的年代已久远荒凉,但一代代孩子的心却不曾随时光而改变。只有在这样的书里,人才不会老去,和着远远的驼铃声,浮现永难会忘记的人与事。
《城南旧事》不能算一本儿童书籍,因为大部分孩子不会读懂故事里时间的苍凉。如果有个别孩子能读懂,那他的命运多半可悲,有些在童年不该经历过的事他一定经历过的。但《城南旧事》却比诸多所谓少儿读物更适合少年,即便他们读不懂其最有价值的东西。充满成人机巧的儿童书籍,之所以速朽,就是作者根本不准备让孩子读。一些老气横秋的人,摆出一副教训引导的面孔,自说自话的产物。他们谈话的对象根本是自己,而不是孩子,他们试图用自家的标准把孩子变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林海音至少没做这件事,她仍旧以一个孩子的角度描写眼中的世界,虽然这个孩子有些早熟。
小英子不曾像大人一样,把惠安馆里的秀贞看作疯子,她坚信可怜的妞儿就是秀贞失去的 “小桂子”;她不会按照妈妈的想法,写下一篇关于坏人做坏事被抓的文章,她要为那个靠偷窃供自己读书的人,写一篇“我们看海去”。
风情的兰姨娘;为别人哺育孩子,却失去了两个亲生孩子的宋妈;父亲早谢的花儿,林海音笔下温婉而伤感,仿佛宋妈鸡毛掸子下缓缓飞舞的尘埃。童年终究远去,隐隐驼铃没入时间深处,人世如就像北京这座城市面目全非,《城南旧事》是骊歌中的芳草,萋萋伴人直至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