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看电子书

标签:
亚马逊电子书kindle数字出版it |
分类: 脱口而出 |
近日美国亚马逊网站骄傲地宣称,亚马逊网站上电子书购买量已超过精装书,根据尼尔森调查公司的统计,精装书大约占美国图书销量的23%,这样看来,应该是
一个不错的成绩。然而,另一份资料则显示,去年,美国只有9%的成年人购买过一本电子书,两个统计数字相较,是否意味着美国人实在太不爱看书了,有点时无
英雄,让电子书成名的意思?
另外一个新闻是盛大推出了自己的电子书BAMBOOK,3500个预订名额一抢而空,洛阳纸贵,这次贵的是电子纸。998元一台机器,既不能打游戏,又不 能听MP3,仅仅用来看书,虽然数听着挺顺,但即便对一个爱书人而言,也是一笔颇为奢侈的开销,销售情形竟如此火爆,岂非说明爱看书的人太多了?相形之 下,美国人是不是要羡慕中国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阅读习惯?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统计数字(不好意思,统计数字有点多,但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语言太缺乏说服力,只有数字最难以辩驳),调查中发现,中国人适宜读书的年 龄段里,每人人平均每年看书是4.5本,是日本人的九分之一,以色列人的十二分之一。这些书里还包括教科书,鉴于我国是对升学、考级、证书最为重视的国 家,假若不计教科书、考试用书部分,再忽略《读者》、《知音》之类人文气息浓厚的刊物,人均只怕连半本也没有了。
曾看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新闻题目,说经过调查,中国人越来越爱读书,其中列出中国人最爱读的几本书,排在前面的恰好是古典四大名著。仅就本人所知,我身边的 人,通读过四大名著的人微乎其微,我只好臆测,那些填写调查问卷的人恐怕只是把自己记得住书名的读物写在调查表上了。然而,看过六小龄童的《西游记》,张 纪中的《水浒》,李少红的《红楼梦》,无论如何也不能算读过书吧。
你还看不看书?问这个问题,得到的多半是肯定回答。譬如调查你是不是孝敬父母一样,没几个人给予否定的回答,这样的调查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几年前,我在 一个大学生网站里做市场,邀请了一屋子大学生调查他们的读书习惯,大部分人都说会借书,会喜欢看书,只有一个男孩子说:“我根本不看书,看它干吗?”全场 哄然大笑,我以为笑声中不免有嘲讽的意思,待到开始做读书活动,才发现,他并非异类,而是那些声称看书的人为了顾全面子撒了谎。大学生读书的数量低得惊 人,当时的笑声不是嘲笑,而是会心之笑,笑终于有人肯说实话了。
英国人被称为最爱读书的民族,街边车上常见人手不释卷,美国的情况虽不及英国,但亚马逊电子阅读器kindle超过三百万台的销量也足以说明一些问题。尽 管汉王电子书在中国号称也取得了不俗成绩,但连汉王自己也承认,大部分是作为礼品赠送了,和美国人买来自己看截然不同。读书调查,别人不会承认自己不读 书,因为不读书显得品味低下,所以送一本电子书做礼品,自然是高雅行为,别人也乐于接受。至于接收的那位,是不是会真的看书,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两三千 元的高价电子书,我想也不大会是送给亲戚朋友间的寻常节礼,只怕是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其中含有的深意已和读书这件事不相干了。
看看地铁上的人们都在做什么,就大概知道中国的阅读量会有多高。有人说数字化阅读是未来的趋势,所以电子书、IPAD会拯救阅读。我倒觉得阅读不是一个产 品能拯救的,阅读是一种习惯,一种心灵享受的方式。不是说买了法拉利,人人都是舒马赫;十元钱送给人人一千本电子书,这个国家子民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了。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我们只关心切身的利益,所有的行为都需要计算金钱得失。假若看书,也要问,这本书能给我带来文凭,还是盈利,但真正的阅读却拒绝 功利,只为心灵的安然,读书和整个时代精神背道而驰,弱化、边缘化、奢侈化,也是必然的结果。增加一些电子设备,充其量是给大家创造打游戏,看电影,听音 乐的新途径,虽然这种设备也能看书,但仿佛计算机能用来聊天、游戏,也能用来编程,你觉得哪种应用会更多?盛大电子书卖的火爆,究竟是对电子产品的好奇 心,还是对读书的钟情,此时不好定评,恐怕也要拭目以待之了。看不看电子书这个标题改作看不看书也许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