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春晚飞天文化 |
分类: 脱口而出 |

小时候过元旦流行挂历,有单位发的,有亲朋送的(其实亲朋送的也是单位发的)。主题像今天电脑的桌面,以美女、风景之类居多。记得有一本挂历,上面的女人一副古典装扮,衣带飘飘,体型婀娜,摆出奇特的造型,或腰肢窈窕,或飘然欲举,或琵琶反弹。当时年龄太小,于艺术自然无心得,更没有对女人的感觉,所以看不出有什么妙处。过了多年,才知道那是舞剧《丝路花雨》里的造型。据说当年《丝路花雨》引起极大轰动,文革中多年无人问津的敦煌壁画,也因这个舞剧而重新为普通民众知晓,飞天造型一跃成为古典中国的强烈符号。舒婷有一篇非常著名的诗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现在听来是有些肉麻,当时却名噪一时,其中有“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的诗句,“飞天”的影响可见一斑。
春晚年年看,愈看愈寡味,当年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惟恐漏掉什么节目的情景一去不返。今年春晚亦如是,很多节目都没看,几天前按着遥控器到处换台,忽然蹦出春晚的重播,恰好是舞蹈“飞天”。布景、灯光、服装,自然和当年挂历所见天壤有别。尤其不凡处,是翩翩舞者作出常人绝对无法做出的蟠弯体形,如柳丝袅袅于风中,极尽纤柔婉曲之态,当年挂历上可无论如何见不到如此离奇曼妙的姿势。仔细看,发现了奥妙,舞者的一条腿自始至终不动,是固定在地上的,也就解释了何以能做出那种不可能的弯曲。此后看到幕后揭秘节目,编导说,舞蹈的女孩子们的腿固定在地面上,动作若不到位,很有可能撕裂腿筋半月板什么的(恕本人对人体解剖学的无知,没有完全听明白他的说法),从而彻底结束她的舞蹈生涯,言外之意是舞者付出了常人不曾付出的巨大的劳。女孩子也说,虽然最终没有那么严重的后果,但每个人腿上都或多或少的有伤,然后照例表示自己为艺术献身的决心。
舞蹈很美,我必须要承认,但看过幕后的介绍,这美对我却有了些异样的阴森。为了美,让风华正茂的女孩子们付出健康,乃至后半生命运转变的代价,这样的艺术是为了什么?难道只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动作造成的轰动?这和“飞天”健康、飘逸、绝尘无俗的美有着契合的韵律吗?
中国人用残酷的方式诠释美是古已有之的方式。譬如为了莲足娇纤,凌波微步的体态,让女人小小年纪缠足,用大半生的蹒跚疼痛,换来风摆荷叶,柔不禁风,可做掌上舞的美感。直到有人站出来说,这样的美是病态的美,中国女人足上的枷锁才算终于解除。今天,我们在用新的方式表现美,现代技术可以创造辉煌眩目的布景,制造迷离扑朔的梦境,以种种不可想象的方式展现视觉的奇观。然而,艺术要感动人,似乎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近年来春晚的场景愈发恢弘,背后的掌声却一次次稀落,编导们不得不绞尽脑汁寻求突破,“飞天”大概就是这样的尝试。
这个尝试似乎成功了,新奇的姿态得到诸多人的赞叹称许。一个节目当然不可能只演一常,这些女孩恐怕还要带着这项神奇的创新四处表演,而更多的后来编者也会因此而受到启发,借用各种器具,来产生更多新奇的视觉效果。只是我担心,假如有一次,哪怕就那么一次,那个可能发生的事故真的发生了呢?按照概率学讲,舞蹈的次数越多,发生这样情况的可能自然更大,那受到伤害的会是哪个人呢?
“飞天”在天界,飘飘于云雾香霭,抛洒花朵,弹奏琵琶,而人界的幸福和美,却终于还要固定在地上,用伤痕和痛苦演绎。也许由于自己具有无可奈何的怜香惜玉的劣根性,我不愿看到这样残忍的艺术继续在我面前表演,假如不能站在她们面前阻止,至少我不会去观看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