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感动瞬间人文/历史范仲淹 |
分类: 枕边书 |
若干年前听过周华健一首歌,歌名已记不清,只记得有一句歌词“咖啡凉了,心也凉了”。一个人要等到咖啡凉了,尚不及入喉,不是忙的不可开交,就是沉浸在心事内无法自拔,周华健歌中的心境是后一种。
咖啡凉的快,也和天气有关。秋色渐浓,金风日紧,寒流一波冽过一波,冬已渐渐崭露峥嵘。倒一杯咖啡,捧着暖一暖冰凉的双手,呷一口,温煦在体内缓缓弥漫。坐在向南的窗前,灰尘在斜射的阳光下慢慢飞舞,窗外,远处的银杏树闪着耀目的黄金,灿烂中有一种庄严的纯净。借着午后明亮的光线,翻开本书,闲闲的读几页,真是惬意。而打扰这种情境的,总是悄然袭来的寒意,抬头时,阳光已从身上挪开,咖啡早已凉了。
北京的供暖要十一月中旬开始,十月底十一月初就成了最难捱的日子。尤其对闲居在家的人。小小屋子里四处有冷森森的魂灵,像一件久未曾沾身的绸衣凉凉裹在身上。人的情绪和天气有难解的牵连,比如清冷易引发孤寂凄凉,于是不免有些自恋自伤。
寒气恼人之际,不免想到一些与冷有关的故事。魏泰《东轩笔录》里记载了范仲淹的一段事:范仲淹幼时家贫,《宋史·范仲淹传》中说“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魏泰则记载,范仲淹在淄州读书时,食粥三年,每天煮一小锅粥,分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撒盐或拌咸菜而食。把粥煮烂,令其凝结至可以切块的程度,无论材质是白米、玉米、小米,都非待粥凉之后不可。夏天还好说,权当消暑,秋冬之季,一锅寒粥,除了寡薄不足以充饥,且不能暖腹,那滋味想象起来也使人周身不快。而范仲淹竟坚守三年之久,意志力可谓坚强。早年没遗下什么胃病,享寿63年,实属侥幸。
人要艰难苦痛才能有所成就,不过是一叶障目的说法。锦衣玉食未必育不出锦绣文章,穷途困顿埋没的天才远比磨砺出的成功者多。食野菜,喝冷粥的生活,不值得效仿。到了二十一世纪,犹不能给虔心向学者提供一个温饱的生活环境,岂不是时代的悲哀。只是比起冷粥充饥,一杯冰冷的咖啡是太奢侈的东西,自困自囿之际,还应见贤思齐,于是不免为自己的矫情善感愧疚。
另一则故事:范仲淹在睢阳(今南京)求学期间,曾有一位官家子弟同情感佩之余,将公厨的饭菜送给他,他却谢绝道:“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再食此粥?”公厨的饭菜虽较为丰厚,但称为“盛馔”还是夸大之词,拒绝奢侈一点的生活,惟恐因奢而不能适简,大概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雏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