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情感空间文学/原创书香 |
分类: 枕边书 |
十一收到一封信,信封上钤有朱红色的印刷品字样。这些年收到的多是电子邮件,纸质书函多数为印刷品,不是邀请函、对账单、催款信,就是产品介绍、广告宣传,地址姓名之类都是统一的打印件贴在信封上,或者干脆,信封正面开一个透明窗,露出姓名地址。这次这封信吸引我目光之处,在地址、收件人是手写的,一手劲健潇洒的钢笔字,筋骨嶙峋,虽信笔为之,却见书者的功力。这样一笔字多年未见了。
做了七八年IT,不但习惯了键盘敲击,也荒疏了笔下功夫。从来写字如危房,摇摇欲坠,不成结构,这里的笔下功夫不是指书法,是指用笔写东西的功夫。现在经常会忘记一个简单的字如何落笔,第一反应总是拼音,钱玄同倡导的汉字罗马字母化,怕是要在我辈中首先实现。见到一个书法潇洒的人,每每有惊喜羡慕,兼心生亲近之意。
信内的印刷品更可喜:两册《书香》。信的由来要从新浪博客谈起,偶然看到一位名叫鸠兹谷村的博客作者,也是一位爱书人。身边这样的人太少,看见臭味相投的,就忍不住要拉拢,于是在博客上留言问候。不久,就收到站内回信,首先是谦逊,第二是请我把地址告知,寄送一本杂志给我。因为都是爱书人,没多想,就把姓名地址发过去,后来琢磨,大概是本新出的杂志,赠送做些宣传。平时做市场的缘故,这样的东西碰到很多,虽然这次不是IT类的资讯,但想来也是广告的意思,好在我喜欢看书,递送点广告也乐于接受。像卓越网和99读书人网站就经常定期递送宣传品给我。
收到信,拆开后大出意料。《书香》太单薄了,不过 20页,1/40开本的打印纸,订书钉装订,比学校的很多内部讲义尚且不如。封底标明:“内部资料,免费交流”,看过才知道是芜湖几个书友编辑的民间刊物,既非发售的刊物,也无商业广告,纯为爱书者内部传阅只用。
封面是线条简约的黑白藏书票,“书香”二字以古拙的书法出之。寄来的两期里,夏季号封面是龚明德的题签,龚先生是读书大家,早有耳闻,为这样一册朴拙的民间刊物题字,无名无利,是书人的一点雅意。秋季号是陈学勇的题签,陈先生出版过《老荫夜读》、《旧痕新影说文人》等多本书话,这一期里有他写的《旧痕新影说文人》的后记,自谦作品“非驴非马”,但“总有发现的一点材料,熟虑的一丝体会”,既不媚俗蒙骗,也不故作高深,十足学者风范。
文章不多,篇幅短小,却多隽永堪诵。书评书话,文人书事,精致淡定的情思,弥散着温雅醇厚的书香。煌煌巨著当然好,流布四方,读者如云,不过文化未必都是万人响应,朝野称颂。点滴之露,一丝丝的清新甘甜,也可浸润心田。可能只是三五人之间,暗合一契,以自然冲淡之笔书之。没有名利场上的博弈,不见党同伐异的攻讦,空谷幽兰,幽幽书香慢慢吟味。
感谢鸠兹谷村的厚赠,也祝愿《书香》芬芳馥郁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