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要穴解:太白、公孙

(2019-10-29 19:19:46)
标签:

太白穴

公孙穴

王蓄之

分类: 针灸经络穴位手法
作者 王蓄之
针灸配穴,有一个重要方法:在同一条经上,选择邻近的二三穴配伍应用,可强化其治疗效果。比如足太阴经的阴陵泉与地机,彼此相去3寸。在人体湿邪弥漫时,这里是最容易出现应结的部位;穴相配,会有很好的祛湿效果
不过,这里要说的,是本经邻近配穴的一个特例:太白公孙配。这是一对足太阴经的大穴、要穴,临证屡建奇功。从传统腧穴理论中角度看,太白是足太阴经原穴,按《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讲,与中医脾脏间有特异性关联。公孙是足太阴经络穴,按《灵枢·经脉》,本经之虚实气逆,此穴均可调治
要穴解:太白、公孙
从无疾有限的临床经验看,针太白穴对治疗体内湿邪有特效。凡右关脉见濡滑湿象,或酒湿气弥漫,六部皆濡大者,太白穴每见奇效有如神助。另外,脾气不足,右关脉见虚弱或虚大者,太白也有特效。其效速者,几分钟内,甚至转瞬间,即可见脉象的显著变化。《零起点学针灸》中有多则案例,重用太白,可以参考。
推究其理,脾属土,其性主收聚成形,所以能厚德载物。无论水湿、气散,欠缺的、需要的正是这种收聚之力。针刺太白激发脾气,故而起效。
针太白须注意两点:一,穴在赤白肉际上,往往疼痛明显;二,湿邪其性黏腻,很难去除干净,且易再生,这决定了除湿通常是个漫长的工作。而频刺太白,对患者而言不会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所以,针刺治疗湿邪,可先考虑阴陵泉-地机等常规部位;不得已时,再请大将太白出马。
同样是个人体会,公孙穴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潜降和泻邪两方面。潜降胃中气逆,在《选穴》章讲过,这里重点说一下泻邪。胃肠中常见的邪气,大约有寒邪、热邪、湿邪、气滞四种。其中湿邪常与气虚相伴,主治在太白。而对寒、热、气滞诸邪,公孙穴均有不俗表现。凡以三里、阳陵辈调治诸邪罔效时,公孙每建奇功。不过同样不建议轻用,理同太白。
实践中发现,胃肠中的邪气,经常与正气不足同时出现。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从针刺后的脉象变化看,无论初始右关脉是寒邪之弦紧,热邪之滑数,还是气滞之弦硬,变化途中,常会见到虚弱无力,或虚大边界不清的情形。对同一个患者而言,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出现,或右关不足象持续时间较长,或右关长期不足,偶发邪盛象,均可以太白公孙配伍调治。
之所以将太白公孙作为特例,是因为此二穴虽然邻近,但治疗效应相去较远。无疾多次尝试在右关脉见湿象时,先不取太白而取公孙,都发现脉象几乎不变。复刺太白,其效方显。而对于其他部位的邻近穴,如太溪-复溜、太冲-行间、后溪-腕骨、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等等,其作用大体相似,配穴应用的协同效应更明显。
此外,这里将太白-公孙作为特例,而没有把“原络配穴”当做一种特定的配穴方法,甚至连络穴的概念,在《选穴》章中都未提及,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除了这一对穴,其他诸经本经原络穴之间,以及表里经原络穴之间,都未发现类似的效应。更倾向于尊重事实,不妄做推演。
本文转自  天下无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