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天然的发妻——乔娥

(2016-12-22 10:49:39)
标签:

情感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按语】一般来说,后任的妻子都是讳谈前妻的。此中道理,不难理解。而我每次去天然山庄,陈天然老先生现在的夫人牛翎老师都会跟我说起陈老的发妻乔娥,说她聪颖,说她贤慧……前不久,牛老师给我发来一篇她写的文章,竟然是怀念乔娥的!桩桩件件充溢着真情,字字句句散发着挚爱。从中不仅可以读出“前妻”的贤淑,而且可以读出“现妻”的胸怀。不敢独享,特予转发。——盛大林

 

陈天然的发妻一一乔娥

牛翎

陈天然的发妻——乔娥
陈天然与乔娥

陈天然的发妻——乔娥
陈天然与牛翎


     1.陈天然的发妻走了29年,29年的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孩子没有忘记娘,陈天然更没有忘记与自己共患难的发妻,他说:“今生今世我都不会忘记乔娥,她是我的功臣。”

 

陈天然和乔娥是娃娃亲。

    乔娥的爹,陈天然的私塾老师乔世昌,大家都尊称他乔先生,看陈天然厚道又爱读书,心生喜欢,见其鼻子圪塔上有个大麻坑,更是喜上眉梢,说:“鼻尖有坑,心里有窍,将来有出息。”

     乔先生托吴山作媒向陈家提亲并订了婚。当时,乔娥11岁,陈天然8岁。两家人皆大欢喜,说女大三抱金砖”,天赐良缘!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陈乔两家定婚不久,陈家遭变故,殷实的家境很快败落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偏有个长着乌鸦嘴的好事者,沟岭李青云的老婆是乔先生的姨表姐,看到陈家吃了上顿没下顿,常以野菜谷糠充饥,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往返四五十里,多次跑到汜水县(现荥阳)乔沟去乔家搬弄事非,明好意相劝,实拆散姻缘。

      “表弟,咱和陈家悔婚吧,可不能让娥往火坑里跳……”

      “人家穷了,咱就悔婚?”乔先生反问:“那是人干的事吗?”

       乔先生猛吸一口旱烟又抬头看了一眼娥的娘和来者,“我老乔家可从来不干缺德事,你表弟决不退婚,以后不许再提了。"乔先生态度坚决

     这个表姐真邪性,不达目的决不甘心,三翻五次到乔家劝悔婚。娥的娘私下里多次对她说:“可不敢再提了,再提你表弟可要和你翻脸。”

     乔娥的娘一边做着针线活儿一边对表姐说:“咱都是这么近的亲戚,为这事弄得不好看,以后咋见面?还亲不亲了?”

      表姐劝说老人没有用,就直接对乔娥展开了“攻势”,心想表侄女年轻容易搞定:“娥,姑姑可都是为了你好,”她拉着乔娥的手说:“陈家过去家境不错,办私塾学堂、小日子在沟岭也是出了名的好,过得有滋有味。”

     表姑见乔娥低头不语,更是吐沫四溅,不知眉眼高低,只管说“陈家是灾难连连哇,现如今然他爹又被国民党抓兵,一直没有消息。加上水旱蝗汤大灾荒土地都卖完了,他家的日子没法过呀!”

     表姑用手推了一下齐娥的肩膀,劝说:“咱可不能嫁到陈家跟着闹饥荒,老话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嫁给受苦遭罪,我给你说个好人家。”

     乔娥低声说:“我完全听爹的,认命。”有理不在言高,很有力的把表姑顶了回去。

     乔先生为避开表姐纠缠,委托媒人吴山到陈家催婚。

     1944年冬,一无所有的陈18岁陈天然身着借来的鞋帽行头作了新郎官,把21岁的乔娥娶回了家。第二天,主家就把借来洗脸盆要了回去。

 

      2.为了生计,1945年秋,在乔娥的支持下陈天然第一次离家到开封打工。从此,乔娥用自己的双肩替陈天然撑起了这个贫困的家。

 

    半年后,两手空空回家过年,说:“我在河南民报编辑部干了半年只管吃没工资。”

    “出门不容易”乔娥很高兴地说:“你第一次出门能顾住吃,还能去干文化,见世面,刻的画又上了报纸。”她感觉丈夫很了不起,压根不提钱的事。                          

     1946年,由在商丘工作的表哥曹富源介绍到开封东乡杜良寨小学任教。期末才发工资,物价飞涨,货币大为贬值,半年薪水只买到一本《抗战八年木刻选》。之后又到商丘刘口小学任教,半年工资只够买商丘到开封的火车票。万般无奈, 偷扒运煤车狼狈而归。看着丈夫寒冬腊月还穿着破夹裤,温柔的乔娥非常心疼,道:“看把你冻得,”晚上,她不顾一天劳累,挑灯夜战,趁着丈夫休息,为他做了条厚厚的软和和的棉裤。

     陈天然享受了外面世界从末有过的温暖和体贴,感到很对不住妻子,让她跟着受苦还要替自己在家尽孝道。

    “平安回来了比啥都强,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乔娥看着在外混了一年身无分文的丈夫,没有半句抱怨只有关心和鼓励。

    不善言辞心里满怀感激的陈天然实实在在地对妻子,说:“我会一辈子对你好。”

               

      3、 乔娥是陈天然的坚实靠山。

 

     陈天然1949年隨军南下,在湖北武汉市整整工作了17年。乔娥一人在老家照顾年迈的公婆和三个年幼的孩子。除了下地干农活,还要象男人一样到水库挖土方拉架子车。60年代的灾荒时期是瓜菜代的年代,人人整日饿得饥肠轱辘。乔娥和三个孩子都饿得皮包骨。为了照顾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她常用野菜杂粮蒸菜窝窝和做成圪塔汤让孩子们吃,自己随便喝点汤汤水水充饥。长期饥饿和超强度的负重,她得了严重的浮肿。

     乔娥的心里只有孩子和夫夫陈天然。她刻薄自己,不舍得吃喝,硬生生地从嘴里省出了10个红薯面窝窝头和10个鸡蛋,让本村在武汉工作的刘小福带给丈夫。夜晚,陈天然刻版画时,不自觉地下意识的不地吃,一夜工夫竟然全吃光了。他深深感激妻子的同时又多了几分后怕。

      生活中的苦难乔娥无怨无悔地扛着,让她不能容忍的是沟岭村官对陈家的政治歧视。

 

       、驮着一大袋子的煤,行走更是艰难。

 

     太阳落山了,乔娥还在走啊,走啊……

     夜幕降临了,乔娥还没有到家.......

     越走越累,越走越慢,越走越不想走,心里越熬煎越感觉回家的路没有尽头。哇!小毛驴在崎曲的山路上一脚踩空,乔娥隨着一起掉到了山崖下两米多深坟地里,阴森森的让人毛骨悚然。

     没人疼没人问的乔娥顾不得浑身疼痛咬了咬牙从地上爬起来傻傻地在坟地。

    “这可咋办呢?”乔娥的脑子里一片空白100多斤重的煤该怎么搬到驴背上?她犯了难。

     初冬夜晚的荒山野岭笼罩着阴森森的宁静,偶尔从远处传来狼的叫声又急又怕的乔娥想到全生产队那么多棒劳力和男人,队长偏要疾病緾身托儿带女的她来运煤,这不是看她孩子小丈夫不在家摆着人吗?想到这里,她禁不住泪如雨下。

     此时此刻此地的乔娥多么想念远在千里之外的丈夫!她心中有说不出的蟞屈

     滂沱的泪水洗涤了乔娥内心的委屈和雾霾,她觉得心里舒坦了很多也畅亮了很多,又为自己增添了几分力量。她站起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调整好情绪,弯下腰一条腿跪在地上用尽吃奶的力气,两手扣着煤袋子硬是一点一点挪到了驴背上。两只手流出的血和麦田的土混搅一起,黏黏糊糊,生疼生疼,她浑然不知。

     突然,乔娥象顶天立地的英雄一样,猛地站起来,一手拉着驴缰绳,一手扬鞭抽打小毛驴。又累又饿的小毛驴驮着一袋煤怎么也站不起来。善良的乔娥抽打着小毛驴比抽在自己身上还难受。她满心可怜小毛驴,无奈地又下来,两手轻轻地拍打它的脸,掏心掏肺地说:“小毛驴呵,我真舍不得抽打你,这是被逼无法呀,咱到了家我不吃不喝也要把自己的口粮煮给你吃。”乔娥的泪水都滴在了小毛驴的脸上,她又一遍遍地抚摸它的身子,再次把煤袋子挪正放好,一手紧拉缰绳一手扬起鞭子一边扯吆喝。不知道小毛驴是怕再吃皮肉之苦,还是通了人性,乔娥用尽全力拽它的时候,疯狂的几鞭甩出在半空响起,负重的小毛驴战战惊惊地站立起来。

     乔娥的内衣湿透了,泪水和汗水混合在一起顺着她的面孔流下来,一直流到嘴里,那滋味只有她知道。

      折折腾腾总算到了家。村里的人进入了睡梦中,偶尔会传来几声狗的叫声。她抬头仰望天空依旧是清淡的月亮和闪烁的星星。

     太阳照常升起,象往日一样队长又敲响了上工的钟声。乔娥向生产队长请假:“我给大队运的煤拉回来了,我的腿肿得抬不起来,想......”队长以鲜明的阶段立场狠抓阶段斗的姿态不等她把话说完,就避头盖地喝道:“想歇?没门!'经济来源户'和地富反坏右一样,都是被监督改造对象,还想歇?”队长双手往屁股上一背,迈着八字步,用鼻腔哼哼着小曲儿走开了 

     的乔娥又一次咬了咬牙,泪水往肚子里咽。这苦难向谁诉说?丈夫在千里之外,孩子又小。她只有自我安慰:“为了这个家再苦再累我一人顶着扛着,谁让我是陈天然的女人呢?”

 

    5、乔娥是陈天然的艺术知音。

 

    古今中外,门当户对是很多人追求的理想婚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出现了离婚潮。很多在建国前后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和老干部进了大城市,纷纷和乡下的老婆离婚。陈天然和发妻离婚极其正常,不离婚反而被大家理解为不正常。

    当时的陈天然在湖北日报社任美术编辑,不断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小有名气。1960年又调到湖北美院任版画系主任。而他的发妻乔娥在河南巩义县沟岭的小山村,目不识丁,是个不折不扣的农民。很多人认识的不认识的人,熟人同事朋友常常私下里议论:“这对差距那么大的夫妻怎么沟通?“陈天然和他的文盲妻子有真感情吗?”更有人拿陈天然乔娥的婚姻取笑戏谑:“陈天然兴致高涨谈艺术创作讲作品构图,乔娥答萝卜白菜葱陈天然讲石鲁古元毕加索,乔娥说村里五奶家的老母猪生了一窝小猪仔……“

     陈天然和乔娥的婚姻和生活,成了众人看不透、解不开、猜不了的谜。村里好事非的婆娘不怀好意,难听的话直接说给乔娥:“三嫂,三哥是艺术家又去教大学了,小心漂亮妮把他引走。”乔娥不以为然,笑道:“知夫莫如妻,俺信他。”

    乔娥出身耕读之家,人长得俊俏,没有上过一天学却是剪纸刺绣能手。她见什么剪什么,农家院的牛羊鸡鸭,天上飞的喜鹊小鸟,地上跑的小兔松鼠,水里的鱼虾,还有花花草草,只要她一动剪子就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她把剪好的作品贴在门后,关上门一遍遍欣赏,不满意的地方反复修改。有人来,打开房门,客人走后她接着揣摩,直到满意。

     她在鞋帽枕头上的刺绣工夫更是一绝,人见人爱人夸,大姑娘小媳妇向她学习在枕头上绣并蒂莲花者络绎不绝,老人以得到她绣的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为荣。人人都夸乔娥是山里的金凤凰。

      版画《瑞雪》是陈天然优秀的代表作之一,曾入选全国美术展览,中国美术家协会选送赴法国展览,选入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年展览,入选上海美术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巨型画集《中国新型版画五十年选集》。谁能想到这幅优秀的代表,当初陈天然差点扔掉当柴烧。

     1978年,版画《瑞雪》主版刻好挂起来,陈天然总感觉不满意,便对乔娥说:“这幅画不要了,拿去用斧子劈了烧锅。”

     乔娥停下手中的针线活儿走过来,把挂在墙上的画看了又看,说:“画面不错,就是太松散,没遮没拦不聚气,加个框会好些。”

     乔娥扭过脸以商量建议的口气说:“你试试看。”

     陈天然听发妻这么一讲,觉得很有道理,欣然在《瑞雪》的画面上加了框 ,画面顿显凝重而富有整体感,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入选《中国新文艺大系.版画卷》。 

      版画《套耙》是陈天然成名之作,获得湖北省第一届美术展览二等奖,1958年入选第三届全国版画展览,入选苏联东欧和西方多国展出,迪拜阿联酋国家博物馆收藏。当乔娥看到上海《版画》杂志发表的《套耙》时,立即指出套耙上牛梭头套反了。陈天然顿时晃然大悟,犯了最该犯的常识性错误,打心眼里佩服乔娥观察之细,见解之高。

 

      6、乔娥不仅是陈天然的伴侣,更是他艺术上知音。

    

   文化名人李洱曾说过“在陈天然的艺术辞典里,柿树就象佛教徒心中的菩提树……柿树是陈天然发现的......。”

    确切地说,柿树与书法艺术的联系是乔娥发现的。

    深冬夜晚的窑洞内,乔娥在纺织棉线,陈天然在练习书法,他停下手中的笔,对乔娥说:“你过来看看我最近写的咋样?”

    “我不看都知道你写的啥样,” 她没有停下来手中的活儿,继续纺棉钱,有板有眼地说“别人都说你的字很流畅,我看你的字象咱家大门口老柿树。”乔娥不识字,谈到到丈夫的书法倒是有独道见解“再写的话,能有点儿老柿树的枯干和突起的老树疙瘩就更好了”

     乔娥的话让陈天然大吃一惊,很受启发,使他的艺术境界有了全新的升华。

      一个初雪后晴天,陈天然在故乡山崖间行走,高空一碧万顷,黄土高原白壁无瑕,雄健浓重的柿树林,繁简穿插,拱揖向背,一派铁画银钩的狂草书意。陈天然耳边响起了发妻乔娥的声音,越揣摸越有深意。他如梦初醒,老柿树的枯杈,有的苍劲飞动,有的刚健瘦硬,有的古雅厚重,向玉版宣上的绝伦精品,实为世间稀有的草书奇迹。

      1981年《美术》杂志主编何容李松涛夏硕琦要发表陈天然的的绘画作品并要他写篇文章。第一次写文章,他犯了大难离家已有30余年,乔娥长年在家务农,农村的生活劳动和所有一切,更比他熟悉。文中的地理环境和老柿树,都是出之乔娥之口。

     发妻发现了柿树与书法之艺术,丈夫将柿树之美与书法创作进行了完美大胆的艺术结合。陈天然乔娥是艺术和婚姻的最佳黄金搭档。

     陈天然的发妻乔娥里里外外都是一把手,全家上上下下,从头到脚从内到到外一年四季的穿戴吃喝,全靠她一人料理。她一人照顾着陈家祖孙四代,彻底解决了陈天然的后之忧。                

     陈天然常说:“我一辈子只穿过一双皮鞋,去本访问时规定必须穿皮鞋。”他常夸发妻乔娥:“她治家有方,宽厚待人,众口交誉,是山村纺织缝纫高手。我穿她做的鞋,立足本土,艺游八方,为万古山河写照传神。”

     陈天然很满足很自豪,更多的是内心的温暖和对发妻乔娥深深的怀念。

 

                                         2016初春天然山庄石窑

 

(陈天然,1926年生。当代著名书画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书画院首任院长。牛翎,1946年生,陈天然夫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