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龙捐屋”只是戳中了“敏感部位”

(2013-04-18 14:55:26)
标签:

成龙

荫馀堂

文物保护

徽派建筑

文化

分类: 杂文时评

“成龙捐屋”只是戳中了“敏感部位”

 盛大林

 

香港影星成龙要把20多年前收藏的十幢徽派古建筑中的四幢捐赠给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们议论纷纷甚至群情激愤,官方媒体更是接连发声,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主流媒体都是连篇累牍,有批评成龙的,有痛心疾首的,有呼吁挽救的,有作反思状的……舆论沸腾之中,安徽省黄山市文物部门表态希望成龙将其收藏的的徽派古建筑回捐,还说它们会好好保护;由于成龙称曾有意捐给港府而未得到积极回应,港府也不得不作出回应。

 

看到黄山市文物部门的回应,我哭笑不得。且不追究成龙的那些物什是怎么得到的,因为那是前任文物部门的事儿。我只想问黄山市现在主管部门:黄山市境内类似成龙收藏的这种古建筑都保护好了吗?如果置身边的类似古建筑于不顾,偏要去保护远在香港的私人收藏品,还说什么“原地保护是最好的”,岂不滑稽?

 

一涉及文物的外流,人们都会想起“荫馀堂”——这幢原本濒临拆除的古建筑被整体搬迁到美国。美方斥资1.25亿美元,从“荫馀堂”拆下数量庞大的木件、砖瓦和石件,漂洋过海运至美国。2003年6月,“荫馀堂” 连同扩建后的埃塞克斯博物馆一起正式对公众开放,蜚声海外……这也被视为文物流失的经典案例。

 

其实,在安徽像“荫馀堂”这样的徽派古建筑成千上万。据统计,仅古徽州区域内就有1022个古村落,散落着6908幢古建筑及100多座牌坊。而“荫馀堂”甚至都没有被列入文物保护的范围,也就是说,它都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文物”,谈何“流失”?

 

“荫馀堂”有没有文物价值?应该是有的。但它有没有保护的价值?这就未必了。保护文物是要花钱的,而文物保护部门的经费是有限的。那么多的徽派古建筑,如果都给保护起来,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事实上,在数以千计的徽派古建筑中,绝大多数都是大同小异的,把其中的代表性建筑保护好就行了。依我之见,文物部门应该对那些古建筑进行全面地考察和鉴定,并分门别类、等而级之,然后将其中的“精品”保护起来,而“次品”则交给民间,让社会力量发挥作用——有人愿意保护就保护,没人愿意保护就让它自生自灭——实际上,成龙买下十幢徽派古建筑不就是“民间保护”吗?即使是把它捐到国外又何尝不是呢?

 

还说那个“荫馀堂”——虽然它被搬到了美国,难道就不属于中国了吗?我相信,在那座博物馆的介绍中,一定明明白白地写着它的来历,而且会说明它的特点和价值,也就是说,虽然在“产权”上它属于美国,但其承载的“文化”却属于中国,这是永远都无法改变的。与其让它在中国自生自灭,还不如让它在美国完好保存。从弘扬文化的角度说,它的搬迁无异于在美国的文化中掺入了一粒中国文化的“沙子”,这有什么不好呢?

 

或许有人要问:照你这么说,八国联军劫掠圆明园把大物中国文物弄在国外也是好事儿?我可以明确地回答: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这确实也是好事儿!当然,从尊严及财产的角度说,那当然是一次浩劫和耻辱,只不过国人更看重的是后者而已。

 

其实,当年的劫掠与“荫馀堂”的搬迁以及成龙的捐赠有质的不同:前者是抢劫,后者是转送;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前者是人家捡好的拿,后者是咱们挑次的送……可很多人就是分不清这种区别,一听说“文物外流”了就上火。其实,这些上火的国人在乎的不是文物本身,而是“面子”。换句话说,“成龙捐屋”只不过是戳中了那些人的“敏感部位”,那就是可怜的民族自尊心以及狭隘的民族主义——归根结底,还是不自信的表现!

 

成龙拥有的十幢徽派古建筑原本就不在文物保护的范围,既然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想要,就让它请去吧!其他国家的文化单位如果有兴趣,也不妨到安徽的古徽州等地区去看看,若对哪幢官方保护范围之外的古建筑感兴趣,在履行规定的手续之后也不妨拿去。我甚至希望国外的文化机构或收藏单位能密切关注中国的拆迁,因为时有文物保护单位被强制拆掉,比如“梁思成故居”——如果在文物被拆的时候,能有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这样的单位出现甚至像“荫馀堂”的买家那样愿意出钱购买,那该多好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