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评的主要价值是启蒙

(2012-08-28 12:19:24)
标签:

杂谈

(按:上个月去贵州,《贵阳日报》做了一个整版的专访。转贴到这里,留存一下,也补个白。)


“盛氏微言”
——筑城访著名杂文家、时评家盛大林

2012年7月25日 贵阳新闻网 

http://blogfile.ifeng.com/uploadfiles/blog_attachment/1208/50/962050_9bae5c7420cc43ea99daff003a70d78b.jpg

  一直立志当书法家的盛大林先生,自1993年偶然发表首篇时评起,便成了新一轮时评热的先驱者之一。近二十年来,他共写作时评3000余篇,出版杂文时评集三部。由于转载率高,几乎每周都有文章登上四大门户网站首页,他被称为“网上最牛公民”;因其时评漂亮、规范,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可复制性,他被誉为“时评界的庞中华”。他觉得自己是在行使公民应有的表达权,也在用文章启蒙更多的人。他的时评被称为“盛氏微言”,已成为新闻学的研究对象。

  近日,应邀来筑参加“2012中华旅游名博贵州行动年”活动的盛大林先生,在青岩古镇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采写 本报记者 郑文丰 摄影 本报记者 孙鲁荣


时评的主要价值是启蒙


  就像王国维认为诗词有“三境界”一样,盛大林认为时评也有三层境界:第一种是代言人,第二种是启蒙者,第三种是思想家。“先有是非、再有立场”的他,自认不是任何派别的代言人,但也不够思想家境界,是不惜重复传达常识的启蒙者。


  (一)传统媒体出身的网络知名时评人


  经过十多年的时评写作积累,盛大林已是中国时事评论界知名评论员之一,作品常被各种知名杂志刊物、选本转载。深受传统媒体喜爱的他,在进入网络世界之后更是游刃有余,几乎每周都有文章登上四大门户网站的首页,成为新型网络平台的“意见领袖”。

  

  记者:传统媒体时评与网络时评的异同是?

  盛大林:网络表达的优点是自由度相对比较大,有些话在传统媒体上不能说,但在网文中是可以说的,这让网文更有说服力,也就让作者更容易成名。因不受篇幅空间的限制,所以文章也显得有血有肉丰满一些。而传统媒体的时评写作是有篇幅限制的,这种情况下,就要特别讲究表达的效率,用尽可能少的语言将意思表达完整。

  记者:微博兴起后,不知名的普通网友创造了很多广为流传的评论,这是否会让杂文家、时评人面临挑战且处境尴尬?

  盛大林:据我观察,不能说有影响的评论都是由非知名的网友写的,只不过微博这个平台比传统媒体更开放更大,一些在传统媒体上无法发声的非知名网友得到了发言的机会,偶然也会冒出一些精彩的观点,但影响力还是有限。总的来说,在网络上左右舆论走向的,还是靠所谓的“高手”、“意见领袖”。

  当然,一些传统的杂文家感叹说没地方发表,写不下去了。现在的杂文版面、栏目越来越少。但问题主要出在于杂文家自身,他们的观念没有跟上时代发展,把目光局限在传统媒体上。我们的发表平台是更多而非更少了,不在报刊上发,可以去网络上发。再就是,和杂文家的年龄总体偏大,不会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有关。


  (二)“时评人”是知识分子新的定位


  不同于纯文人、学人的时评人,成了知识分子的一种新的定位。盛大林认为:时评人虽只是思想的“二传手”,但承担着思想启蒙,普及常识的使命。

  

  记者:“时评热”孵化了一大批“时评人”,这一群体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对知识分子而言,这是一种新的定位吗?既不是纯文人,也不是纯学人,而是一种新的模式。您怎么看时评人、纯文人、学者之间的异同?

  盛大林:“时评作者群”的出现,说明我们这个社会是需要公众表达的,而且也不乏敢于为民请命且善于表达的人。近年有一个称呼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那就是“公知”,即公共知识分子。其实,“公知”们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就是时评,或者说他们就是通过时评而为公众所熟知的。

  时评家与纯文人、纯学人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入世”,说白了,就是对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的深度介入和广泛参与。纯粹的文人学者主要是躲在书斋里搞理论、做学问,而时评家则是更多的关注社会,直接对时事发表看法,直接参与到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

  时评人更多的是做一种思想的普及工作。我常常说我们是思想的“二传手”,极少有原创思想,但这也是有价值的。因为我们教育最大问题,在于天天灌输一些僵化的理论,不告知理性思考的办法。时评的价值主要是思想启蒙,普及常识,这也是时评人最重要的使命。


  (三)是非判断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


  盛大林的时评涉猎范围很广,他认为广阔的知识面有利于是非判断。他在经济、法律领域的发言,让很多人误以为他是法律专业或经济学专业毕业的。

  

  记者:您的朋友孟波先生,说您时评“就像庞中华的钢笔字一样,漂亮、标准,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可复制性”。您怎么看?

  盛大林:文无定法,写文章最忌讳的是条条框框太多,像八股文一样自我束缚,而且给人一种千文一面的感觉,就是书法上所说的“状如算子”:每个都排得整整齐齐的,呆板缺少变化。从文学的角度讲,文章没变化,艺术性就差一些,从这个角度讲,“格式化”是一个缺点。

  但是从表达的角度讲,这种“格式化”表达效率高,示范性强,对推广时评文体是有好处的,我也希望用自己的表达带动更多人的表达。很多时评人就是从模仿我的文章开始写评论的。

  记者:个人觉得您的评论不掉书袋,不搬弄理论,而是用平常的大白话说理,把是非、人心一一梳理清楚,把被颠倒的给颠倒回来。

  盛大林:是非、人心说到底就是判断。做评论,判断力最重要,思想观点就是对各方面进行判断的产物。判断力从哪里来?知识的积累、丰富的阅历。作为综合性评论员要做全面的判断,这源于全面的知识,否则就容易判断失误。总之,作为时评人,每个角度都要想到、作综合考量,不然就可能存在偏颇与不理性。

  在做判断时,独立、理性是评论者基本的品格,不能从众,不能人云亦云,顺着大家说还有什么意义呢?就是要在众声喧哗中发出理性的声音。

  记者:上面您讲的是对是非、人心的评价标准。但位置不同,是非也就不同。您的位置是?

  盛大林:我从来是先有是非,再有立场。很多时候,我是经常挨骂的,因为观点越独特,挨骂的可能性就越大。朋友常问我,那么多人骂你,不生气吗?我一点都不生气。首先,我问心无愧,我的观点没有掺杂个人的私利。其次,我的责任就是启蒙,就一个观点,骂的人越多,越说明这是个问题,很多人还没有想明白,我去说就有价值。如果大家都认识到这是个问题了,那价值反而小了。

  在时评界,比较得意的是,有几个问题几乎只有我一个人想到了。比如说,为“谢绝自带酒水”、“开瓶费”辩护、主张公开彩票中奖者的身份等,为此挨了很多骂,但这恰恰是体现我价值的所在。


  (四)表达的渴望是力量之源


  都说时评的力量可以让无力者有力。那么什么样的力量,才能让时评有力,让时评者前行?盛大林的答案是:逻辑理性与表达的渴望。

  

  记者:很多评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虽然很有说服力,如呼吁体制完善、法治建设,但这却往往恰是现实中让人无力的。什么样的评论才能让人有力?

  盛大林:评论者所指出的问题,绝大多数归根结底是体制问题。但我们写评论不能总是带上“体制问题”的大帽子就完事,否则我们就不需要判断了。我们需要对每一个具体的问题作具体的判断,中间要有逻辑链条,条分缕析,看问题出在哪个地方,让大家认识到这跟体制到底有什么关系。

  严密的逻辑和推理,一环扣一环,让别人无可辩驳,不由得你不信,这才是评论的价值和力量。

  记者:每一个评论人心中都有一道难过的坎。比如,有的人就觉得自己不过是在不同的文章里颠来倒去的说同一个观念,于是厌倦、无力成了他的一道坎。您写了近20年的评论,面对最大的“坎”是什么?

  盛大林:写久了都有这种“坎”的感受。道理归根结底就那么几条,每次写,不可避免的就要重复。有一段时间我也很困惑于此,还和其他的评论员探讨过。

  和文学创作不同,时评不怕重复。前面提到,时评的主要功能就是启蒙,传播常识,既然类似的新闻还在被报道,就说明问题还存在,那就还有说的价值,哪怕是重复。而且常识是需要重复的。比如:在电视上看一些冷僻的体育项目,解说员就是不介绍规则,因为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基本的常识,不需要重复解释。但对公众来说却不一定是常识。

  常识,要经“常”重复和介绍,才能为所有的人所知所“识”,才成其为常识。认为常识无需不断介绍和重复,绝对是一种误解。而这样的误会经常发生,以至于因此而吃亏的事不绝于史。

  记者:2005年您也曾一度中断了写作,但挺过来了。支撑您坚持写这么久的是什么?

  盛大林:最主要的还是表达的渴望,一有想法就不吐不快,一看见有人强词夺理、混淆视听,就忍不住站出来揭穿他们。我真的觉得,中国的公平正义事业、民主法治进程,非常需要敢于表达且善于表达的人。

 

两次“赶时髦”


  盛大林先生平生第一次赶时髦,是在1984年。正在上高二的他,和同学一起专门去县城的缝纫店做了一条时兴的喇叭裤。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条由他自己添置的裤子,以前穿什么都是父母做主。

  盛大林出生的小山村在豫南大别山腹地,是离省会郑州最远的山区。直到考上大学,盛大林才首次走出县城。用他的话说,没见过什么世面,打小就处处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自信。“有女同学看我,会觉得是我太老土所以引来了她的目光。”直到现在,他还将自己与人相处时的温文尔雅和谦逊,归之为“有些自卑”。

  他说自己一直在为“走出自卑”而努力,尽管旁人觉得他没必要自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少华就称“盛大林人长得标致,快活浪漫,是大家喜欢的朋友”。除了“好性情”和“好相貌”,盛大林的写作功底很早就被老师看好,是中学时作文被当作范文宣读最多的学生之一,因他写的不是应试作文。盛大林清楚地记得自己的两篇文章:一篇老师觉得“我敢于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来,这是最为可贵的”;一篇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勤练书法的材料作文,同学们的立意多是“勤奋”,老师觉得“我从‘名师出高徒’的角度来写,视角独特”。很多年后,“敢于表达真实”和“视角独特”成了盛大林时评的追求与特质。

  这样的学生不止招老师喜爱。高中时,有个女同学总是看着他,对他很有些好感,不过,依旧腼腆的盛大林连跟她打招呼的勇气也没有。同样,即便考上了武汉大学,对于写文章他也仍不自信,大学四年就写过半篇文章——那还是大四上学期,学校举行写作大赛,一个同学拉着他一起参加比赛,在想去又不敢去的矛盾中,最后勉强去了,但写了半篇后又放弃了。这半篇文章的标题叫《会当击水三千里》。

  “会当击水三千里”是毛主席的词,前一句是“自信人生二百年”。

  毛泽东是盛大林在30岁之前的“文艺偶像”之一,另一个是鲁迅。从小就喜欢练习书法的盛大林,大学时出版的第一本字帖就是《毛主席诗词钢笔字帖》。他的理想一直是当一名书法家,直到1993年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时评。

  写时评,让盛大林偶然赶上了新一轮“时评热”这一“时髦”。大学毕业后,盛大林被分配到某图书馆的报刊阅览室工作,闲来无事就“天天看报”,慢慢地爱上了楷体字印刷的杂文和评论。看多了就觉得自己也能写,写得也不比这些差,便终于拿起笔来。第一篇时评很快写就,并顺利发表在1993年7月28日的《河南工商报》上,此后一发不可收拾,练习多年的书法也随之荒废。究其原因,是因那时电脑已开始普及,盛大林感觉“写字越来越没有用场了,就不需要我了”。

  在写了近20年3000多篇时评后,盛大林从中抽选出一些篇章,整理出版了自己的第三部杂文时评集《网站首页:“意见领袖”是怎样炼成的》,这本结合自身心得、教人写时评的书,被视为“中国时评写作规范和秘笈”,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评价说,“大林的时评就像庞中华的钢笔字一样。”因为其时评漂亮、标准,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可复制性,盛大林被誉为“时评界的庞中华”。

  近年来,盛大林先生重新拿起了毛笔,在书斋里重新练起了书法。除了“动手”之外,试图做一名全能型评论员的他,还“动口”当起了电视评论员,每周至少有四天在电视上评说新闻。

  闲来无事,他偶尔会百度一下自己,看看网上有哪些关于自己的消息。他说:“每当有文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的自信心都会有所提高。”


时评人的魅力
——盛大林印象

陈 

  第一次见盛大林,是在2000年北海笔会。报到当天,《北海日报》接站的朋友安排我刚坐上车,一位帅哥坐在了前排,还没来得及介绍,这位帅哥就开始慷慨激昂地评判着时事,像一个“愤青”,后来知道这就是杂文家盛大林。

  笔会期间,与盛大林交往我们随即成为朋友,因为他是那种特别直率的人,说话做事从不会拐弯。我推测,盛大林这辈子压根就不知道如何说谎,在他身上有一种毫无掩饰的直率,也许正是这种不加掩饰、直抒胸臆的特质,让盛大林充满特殊的气质——坦诚、透明。

  记得在笔会期间,组委会安排到越南采风,当我们乘坐的小船在海上发生故障,开始打转的时候,我一抬头就发现坐在船头的盛大林脸色发白。后来说起这件事,大林坦言:我不会游泳。他对自己的害怕没有丝毫的掩饰。

  也许,正是这样的毫不掩饰的坦诚,盛大林的文章就像他本人一样,十分的有诚意。不是简单地、高高在上地进行道德的评判,而是力求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从人的本我上阐发,放低了身段,因此,他的文章总是显得视角独特、非常平时、很有说服力。

  2001年。贵阳举办全国围棋赛,我给大林约稿,他给我发过来《围棋的魅力》一文,2001年8月13日在本报“言路”版“围棋节专稿”栏目中头条见报,后该文获得第九届“北京杂文奖”一等奖。

  《贵阳日报》“言路”版,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纯杂文阶段。1995年1月4日,《贵阳晚报》(《贵阳日报》“言路”版前生)“言路”杂文版问世,吸引了全国知名的杂文家,邵燕祥、舒展、牧惠、章明、鄢烈山、盛大林、朱铁志、朱大可、刘永平、潘多拉、杨学武等。这是“言路”最辉煌的阶段,因为有全国著名的老中青杂文家的鼎力相助,那个时候的“言路”版在全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第二个阶段,是杂文与时评兼发的时段。这个阶段其实就是时评刚刚开始的阶段,人们还没有对时评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第三个阶段:就是纯时评阶段。当时新华社已经开设时评专栏,我们分管领导要求发时评,这个时候的“言路”版主要发时评。

  盛大林是我们“言路”版这三个阶段一直的作者,作为“言路”编辑,与盛大林的交往,我们见证了大林从一个杂文家到时评家,从纸媒活跃时评家到网络“意见领袖”、名博博主到现在的电视、电台评论员的全过程。

  时光荏苒,十多年的光阴不见了,2001年长春笔会之后,我与大林就没见面,只有书信往来,再后来主要是QQ交流,但大林的近况一直都知道。2009年,大林的《网站首页“意见领袖”是如何炼成的》一书出版,他给我邮来书籍,我在“言路”版发了书讯,这个时候大林在书内的签名已经是小篆意味的钢笔字了,我知道,打得一手好乒乓球的大林,近年来开始练习软笔小篆书法,也许是以前钢笔书法的基础,大林的小篆书法没练多久,就深得名家赞赏。2012年7月,大林应有关部门的邀请到黔东南,十多年后与大林相见,没有陌生的感觉,大林依然那样的坦诚和透明,只是比以前内敛了不少,但在青岩古镇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时,看到大林在说起过往事情时的激动情绪,仿佛我又看到了北海时初见的大林——坦诚、透明、激情飞扬! 

  大林的魅力就在这里!


链接:http://epaper.gywb.cn/gyrb/html/2012-07/25/content_302310.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